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冷战之后,受国际局势影响,国际人道主义援助成为当代国际关系的一种常象,引起各主要大国和国际组织的高度重视。上世纪80年代,人道主义援助开始走向制度化,负责人道主义援助的专门机构开始出现,与人道主义援助相关的战略和政策也纷纷出台。90年代以后,随着两极格局的结束,许多全球性问题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国际社会对人道主义援助的重视也因此而增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始加入到人道主义援助的行列,人道主义援助的机制也逐步成熟起来。值得注意的是,本文所指的人道主义援助按时效性来分,可以分为两种:紧急人道主义救援和恢复与发展援助。前者是在紧急时刻提供的针对突发事件所提供的援助,又称“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或者“紧急人道主义救援”。后者旨在保障基本人权,为受灾地区提供灾后重建和防灾能力建设,被认为是紧急人道主义援助的补充。按援助内容来分,可分为物资援助、医疗救助、技术援助和发展援助等。按援助主体来分,又可分为双边援助和多边援助。双边援助的主体多为主权国家,目前在这一领域具有突出贡献的有英国、美国、日本、丹麦等国家。多边援助的主体多为联合国难民署、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妇女儿童基金会、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红十字会、红新月联合会等。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发生重大变化,日本政府开始重新审视过去的对外政策,决定在新形势下要强占先机,追求大国地位。日本首相海部俊树在施政方针演说中表示,日本必须实施“有志向的外交”,加入国际新秩序的构建中。他说:“90年代是新时代的开始,但前进方向的蓝图尚未完成,因此是一个希望和不安交织的时代。正因为处于这样的时代,我们必须为建立一个充满希望的新国际社会而参与国际秩序构建,展开有志向的外交。”这是日本政府第一次明确提出用对外援助来实现政治大国的目标,也是日本自觉运用对外援助来发挥软实力的开端。1人道主义援助作为对外援助的特殊组成部分,自然也成为日本政府对外政策的重要工具。90年代,日本的人道主义援助主要集中在人员和救援物资上,主要是提供一些生活必需品,例如帐篷、毛毯、净水器、发电机、睡垫等。进入21世纪之后,日本政府又加大了救灾协调、保障与后勤服务以及防灾准备等方面的投入。灾难发生后,日本外务省会根据受灾国的具体情况,向受灾国或受灾地区派遣国际救援人员,救援人员可分为四种:救援队、医疗队、专家队以及自卫队。从2003年伊拉克危机到2004年印度洋海啸,从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到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无论是在物资方面还是人员方面,日本政府都在救援过程中发挥了比较积极的作用。日本的人道主义援助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救灾与防灾相结合。由于日本本国是一个灾难高发国度,所以他们对灾难的救援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物资层面,而是从人员、技术、经验方面给予受灾国各种帮助。比如,汶川地震后,中日双方就启动了有关地震的防灾合作,这对自然灾害高发的国家来说意义重大。2011年日本国民经历了惨痛的东京大地震,紧接着福岛核电站危机导致日本国际形象受损。即便是在这样的困窘的情况下,日本政府依然没有吝啬其对人道主义援助的投入。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通过人道主义援助可以提升自身国际形象,增加自己的国际话语权,这与成本高昂的经济援助相比,成本低、见效快、收效好;日本外交的需要。非洲和东南亚是日本争取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而需要争夺的两个重要票源地。日本对这些地区的国家积极进行人道主义援助,也有拉选票的政治意图;三、立足亚洲,构筑以日本为主导的亚太秩序,争当亚洲发言人。虽然日本政府的人道主义援助机制已经比较成熟,但是仍然面临许多挑战,例如在法律规范、人员安全、援助效果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但是任何事情的发展都不会一帆风顺,这都需要日本政府进行不竭的努力。对日本进行人道主义援助的研究,对中国政府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