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通过对我校现有技巧啦啦操“尖子”运动员心率变异性和焦虑状态的测试和研究,旨在探寻“尖子”运动员啦啦操训练前后的心率变异性特点,以及不同焦虑状态下的HRV特征,从而为教练员制定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方法:北京体育大学体育艺术系技巧啦啦操队员17名,其中尖子5名;普通运动员12名,进行5个月常规训练。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将运动员分为不同程度焦虑组别;在训练前后,用Polar RS800运动心率表,分别测试受试者安静状态下和托举动作训练期间的心率变异性。 研究结果: 1.通过对安静时HRV指标测试,结果表明:“尖子”安静状态下的时域指标PNN50从训练前的10.8±10.6(%),显著升高到训练后的17.8±8.1(%)(P<0.05);普通运动员时域指标RMSSD从训练前的33.5±17.3(ms),显著升高到训练后的43.7±9.6(ms)。 2.通过比较训练前后HRV指标结果发现,“尖子”在托举训练时时域指标RMSSD从训练前的10.2±9.3(ms),升高为训练后的28.1±8.4(ms),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3.特质焦虑程度不同的运动员,HRV指标PNN50、LF、HF、LF/HF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余指标在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4.不同状态焦虑程度的运动员,除指标SDNN、PNN50之外,其余指标均出现显著性差异,其中高焦虑组运动员的TP、LF、LF/HF显著高于低焦虑组,其余指标则相反(P<0.05)。 研究结论: 1.对于“尖子”安静状态而言,五个月的啦啦操常规训练可明显改善其心率变异性,提高自主神经系统对心脏的调控能力,降低安静状态下交感神经活性,提高迷走神经活性,从而提高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作用,导致安静状态下心脏负荷减小。 2.五个月的训练,对“尖子”托举时心自主神经调控能力改善明显,促使交感—副交感神经平衡性向副交感神经占优势的方向发展,从生理指标上反映出,同样的托举动作,训练后“尖子”对动作的恐惧感降低很多,更有利于难度动作质量的提高。更说明教练员针对“尖子”的训练手段是切实可行的,比较科学的。 3.高特质焦虑和高状态焦虑运动员的交感与副交感神经活动失衡,以迷走神经活动下降为主,并伴随一定程度的交感神经功能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