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藏药“松蒂”是藏医药学临床常用药材,在肝胆类(赤巴病)、消化类(赤巴肠病)疾病治疗方面疗效显著。是特色藏药“蒂达”(藏茵陈类)总名称下的次级分类药物之一,与藏医药学理论的“大品种药材”分类形式密切相关,藏区不同地区使用的松蒂的基原植物涉及到了虎耳草科虎耳草属的27种(含变种)植物,这些基原植物主要或特产于藏、青、川、滇、甘五省,多生长于海拔3000~4100m以上的高原地带。文献考证与实地调查结果表明,松蒂的主流品种为篦齿虎耳草Saxifrage umbellulata Hook. f. et Thorns. var. pectinata (Marquand et Airy-Shaw) J. T. Pan,但其他基原植物在不同地区也作松蒂使用,品种复杂,且质量标准不完善,不利于临床用药规范、保障安全、有效、质量可控。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采用指纹图谱技术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松蒂的其他基原植物作为松蒂基原使用的合理性进行了评价,对松蒂进行了品种整理,并按照《中国药典》药材标准制定技术要求,对前期研究制定的“松蒂”(蓖齿虎耳草)的质量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取得了成果如下1“松蒂”涉及的7种基原植物药用合理性评价与品种整理通过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以及主成分聚类分析结果得出,松蒂涉及到的7种虎耳草属植物大致应划分为3个品种,其中小伞虎耳草Saxifraga. umbellulata Hook. f. et Thorns与蓖齿虎耳草S. umbellulata var. pectinata在成分组成上相似度较高,提示当有相似的生物活性,将其作为松蒂的基原植物之一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这与《部颁标准·藏药》附录一中将该种作为莲座虎耳草的基原之一也是吻合的。疏叶虎耳草Saxifraga substrigosa J. T. Pan、狭瓣虎耳草Saxifraga pseudohirculus EngI与蓖齿虎耳草相比较,两种分析方法的结果不一致,故在品种整理中,未将该2种其作为“松蒂”的基原。而其他品种虎耳草与篦齿虎耳草在成分上存在一定差异,不宜作为松蒂的基原或代替品种使用。但从资源利用的角度看,其他品种虎耳草也有长期临床应用基础,具有一定的疗效,可通过进一步研究确认,作为不同的品种来开发利用其资源。2修订完善了“松蒂”的质量标准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对篦齿虎耳草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从蓖齿虎耳草中共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已鉴定其中的9个化合物,分别为:虎耳草皂苷A、虎耳草皂苷B、虎耳草皂苷C、己降葫芦苦素F、山萘酚-3-O-(6”-乙酰基)-D-半乳糖苷、2’,4’,5,7-四羟基-5’-甲氧基黄酮、槲皮素、芦丁、绿原酸。以上9种成分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新化合物虎耳草皂苷A、虎耳草皂苷B、虎耳草皂苷C均为葫芦烷型四环三萜皂苷,并明确了黄酮和三萜皂苷为蓖齿虎耳草中两类主要成分。本研究又新鉴定了一个成分,金丝桃苷(槲皮素-3-O-β-D吡喃半乳糖苷),并确证其为黄酮中的主要组分。鉴于此,对于原松蒂质量标准,合并新增加的基原植物小伞虎耳草,在[鉴别]项中增加了金丝桃苷对照;在[含测]项中将原标准中的芦丁和槲皮素(含量极低)变更为金丝桃苷作标准品,规定了限量标准(采用HPLC法,篦齿虎耳草含金丝桃苷(C21H20O12)不得低于0.02%,小伞虎耳草含量不得低于0.06%);对[含测]项中总黄酮测定的显色方法进行了优化,修订了限量(篦齿虎耳草及小伞虎耳草含总黄酮以芦丁(C27H30O16)计,不得少于0.6%和1.58%);同时,对新收集的样品完成了[检查]项下的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等的测定,修订了规定了限量标准。结合前期的篦齿虎耳草来源、性状的研究基础上,修订形成了《松蒂质量标准(草案)》和《松蒂质量标准起草说明》。本研究为藏药松蒂药材安全有效使用及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