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关于口译的研究一般都侧重于口译的技巧层面,而对于更深入的思维层面的探讨则相对不足。但是从口译员的实践来看,由于口译任务本身的压力大、强度高、输入语音流转瞬即逝、可供思考的时间极为有限等特点,口译的技巧必须完全内化,甚至达到“不假思索”的熟练程度,才能适应现场口译的要求。这个“内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口译员形成独特的职业思维方式的过程。作者试图将认知学中的图式理论和口译学中的释意理论结合起来,并通过口译实践中的若干实例,从译前准备到临场的听辨理解、笔记、信息表述等各个环节,说明图式思维在口译实践中的应用及其对提高口译成效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作者还努力将图式理论拓展到口译的平时训练和教学活动中去,设计出了针对性较强的练习方法和授课模式。最后,本文总结了“图式思维”对口译实践能力的协助和提高作用,说明图式是口译职业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创新口译的教学培训方式提供了新的启迪。本论文结构如下:第一章,首先引入口译的产生、口译理论的发展历程以及各种理论流派的争鸣。对口译理论的各个不同发展阶段、口译的几种研究模式在接下来的篇幅中得以展开,其中重点介绍了“释意理论”及其“源语言-‘脱离语言外壳而释意’-目的语”的三角研究模式。随后,作者从实例出发,提出一系列现有理论难以解释清楚的问题,说明了从新的思维层面和角度研究口译的必要性。第二章着眼于介绍认知学中的图式理论及其在口译学中的应用前景,重点在其与“释意理论”的结合点:一是重整体思维而不是孤立、零碎的概念;二是重信息表达的有效性而非简单的逐字逐句;三是图式理论有助于进一步深入探讨“释意理论”所提出的三角模式。第三章和第四章,作者分别从口译的译前准备和临场发挥的各个环节来阐述图式理论在口译实践中的应用。按口译形式分,提出了会展口译、会议口译所常用的场景图式;按口译内容分,提出了商务口译、政务口译及文化类口译可以参照的图式,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提高口译成效。第五章阐述了图式理论在口译教学中的应用。作者首先参照了目前国内外比较受推崇的两种口译训练模式--“吉尔模式”和“厦大模式”,介绍了这两种模式对口译技能的理解及其训练思路。随后,作者从口译教学中学生经常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入手,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并通过具体的实例说明利用图式理论加强口译的输入理解、记忆联想和输出重组等几个重要环节的训练,从而改进口译教学的可行策略。第六章是结论。作者指出了图式理论在解决口译中的诸多难题方面所体现出的巨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