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野生动物栖息地评价和种群密度估算是制定野生动物管理政策和策略的重要依据,许多大型食肉动物隐蔽的生活习性和较低的种群密度特征使其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和种群密度估算存在很多困难。本研究通过样线调查和布设红外相机的方法,利用雪豹(Panthera uncia)空间分布数据对其在珠峰自然保护区的适宜栖息地进行了评估,结合保护区功能区划研究了珠峰自然保护区雪豹保护空缺,同时运用空间标志重捕模型估算了珠峰自然保护区的雪豹种群密度。 1)2014-2017三年间,通过样线调查共收集到雪豹足迹痕迹127处、刨痕415处和雪豹粪便样本127份(均经过粪便DNA鉴定确认),累计在87处红外相机位点拍摄到红外相机影像资料。运用MaxEnt模型对珠峰自然保护区雪豹栖息地选择及影响因子研究发现:较适宜栖息地面积约为7,000km2,占整个保护区面积的22.72%;主要的适宜栖息地分布在靠近尼泊尔的边境地区且呈相互分离的三大斑块;最旱季度的降水量、崎岖度、海拔、最热月份的最高温和年平均降雨量是影响雪豹栖息地适宜性的主要环境因子。 2)2015年冬季,分别在珠峰自然保护区吉隆县400km2和定日县208km2的调查区域内系统的设置了73和19台红外相机,此次调查于吉隆县调查区域在6,661个有效相机日内共记录到118个雪豹独立事件,通过个体识别鉴别出10只雪豹个体,其中有2只幼年个体。2015年冬季调查在定日县调查区域鉴别出5只雪豹个体。2016年夏季,又在吉隆县调查区域480km2的调查面积内设置了103台红外相机,在8,670个有效相机日内获得192个独立事件,并鉴别出14只雪豹个体,其中有2只幼年个体。由于样本量较小和重捕率较低,基于贝叶斯和可能性的空间标志重捕模型不适用于进行2015年冬季调查吉隆县和定日县调查区域的密度估算,运用闭合标记重捕模型M0估算得到这一地区雪豹丰富度N=8只,似然函数置信区间为8-12只雪豹个体,捕获率p=0.07。运用基于贝叶斯的空间标志重捕模型得到2016年夏季调查这一地区的雪豹密度为0.94只/100km2,运用基于可能性的空间标志重捕模型得到2016年夏季调查这一地区的密度为0.95只/100km2。 研究结果表明,珠峰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存在大面积的雪豹“好”的栖息地,而保护区实验区允许较为广泛的人为活动,这对于珠峰自然保护区雪豹保护十分不利,有必要对珠峰自然保护区三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的划分进行评估以提升保护战略的制定以及保护行动的实施;将基于标志重捕模型框架下的三种雪豹种群丰富度或密度估算方法相结合来估算雪豹丰富度或密度能够得到对调查区域雪豹种群状态更加综合可靠的了解;在运用基于可能性或贝叶斯原理的空间标志重捕模型估算雪豹种群密度时,需要较大的调查面积来提高其估算结果的可靠性;建议与珠峰地区相邻的尼泊尔开展合作交流以了解珠峰自然保护区栖息地的连通性并探究在这三个栖息地斑块之间是否存在种群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