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研究利用超声将脊髓圆锥(Conus medullaris,CM)末端位置以下的椎体分成两段分别测量,即圆锥末端到第一骶骨的距离(CM-S1)和余下骶骨长度(Sacrum Length,SL),两段长度相加为C-S距离,并对所采数据进行定量分析,评估其在诊断脊髓拴系中的价值。
方法:
1.研究对象:随机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进行产科超声检查的245例正常胎儿,其中11例因孕妇肥胖、胎位不佳、胎动过于频繁、羊水过少等原因,脊髓圆锥末端或脊柱末端椎体或腰骶角显示不满意,余234例胎儿纳入正常组。选取产前超声检查发现脊髓圆锥位置异常的10例胎儿为拴系组,5例引产后证实,其中2例为开放性脊柱裂,3例为脊柱裂伴脊膜膨出;4例胎儿期MRI检查证实,2例为骶尾部脂肪瘤,2例为脊柱裂伴脊膜膨出;1例生后MRI证实为骶尾部椎体发育不良伴部分椎体缺失。
2.检查仪器:采用GE Voluson E8、GE Voluson E10及飞利浦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配有RAB4-8L凸阵腹部容积探头,频率4~8MHz。
3.图像采集及测量方法:产前超声详细系统检查胎儿全身各器官与结构,分别测量胎儿各生长径线包括双顶径、头围、腹围及股骨长并核对孕周;检查胎儿脊柱,当胎儿体位为俯卧位或侧俯卧位,同时正常屈曲状态下,胎儿尾骨尖微微翘起时,获取脊柱正中矢状切面,将胸椎下段至骶尾部的椎体声像图放大,测量切面要求如图1:①椎管内为低回声的脊髓以及末端逐渐变细的脊髓圆锥、马尾均清晰可见;②圆锥末端以下至骶尾部全部椎体骨化中心清晰可见;③可见腰骶角(L5与S1椎体间的夹角);获取测量要求的切面后,根据腰骶前突定位法判断S1椎体的位置。确定S1椎体后,测量脊柱的末端椎体与S1前上方之间的距离即为骶椎的长度(Sacrum Length,SL),再测量圆锥末端到S1顶端之间的距离即为CM-S1,将两段长度相加记为C-S距离。同一操作者将每个数据测量3次再取平均值。随机抽取50例正常组胎儿,由另一位操作者独立进行图像采集并测量,每个数据测量3次再取平均值。每位操作者均各自独立完成所有图像采集、数据测量并记录。
结果:
1.产前超声检查的数据采集完成率为95.5%。同一操作者与不同操作者间的重复性良好。
2.腰骶角椎体定位法显示:13例20孕周胎儿中均可见4个骶骨,有1例(7.7%)可见5个骶骨骨化中心;21~25孕周胎儿中4个骶骨的胎数比例逐渐减少,可见5个骶骨的比例逐渐增加;而26孕周胎儿均(100.0%)可见5个骶骨骨化中心。
3.在正常组胎儿中,脊髓圆锥末端位置最低位于L3-4椎间隙,最高位于L2椎体。20孕周胎儿中,圆锥末端位置均位于L2-3椎间隙与L3-4椎间隙之间。21孕周胎儿中,仅2例(3.3%)见圆锥末端位于L3-4椎间隙,从22孕周起圆锥末端位置均位于L3椎体及以上。26孕周胎儿中,大部分(75.0%)胎儿圆锥末端位于L2椎体。
4.SL、CM-S1、C-S距离与孕周的相关性最强,线性回归方程式分别为:SL=-17.53+1.56GA(R2=0.618);CM-S1=-21.80+1.78GA(R2=0.643);C-S距离=-39.35+3.34GA(R2=0.752)(GA:孕周)。
5.10例拴系组胎儿的圆锥末端均位于L4椎体及以下。在1例腰椎开放性脊椎裂、3例脊柱裂伴脊膜膨出及2例骶尾部脂肪瘤胎儿中,其CM-S1及C-S距离均低于相同孕周胎儿CM-S1的95%正常参考值范围,而SL则在正常范围内。1例胸椎开放性脊椎裂、2例脊柱裂伴脊膜膨出和1例骶尾部椎体发育不良胎儿中,其SL、CM-S1及C-S距离均低于相同孕周胎儿CM-S1的95%正常参考值范围。
结论:
1.20~26孕周间胎儿骶骨骨化中心由4个向5个发展,20孕周时多为4个,到26孕周时多为5个。
2.胎儿脊髓圆锥末端位置随着孕周增长向头侧逐渐移动,20孕周时最低位于L3-4椎间隙,26孕周时大部分位于L2椎体。正常组胎儿SL、CM-S1、C-S距离与孕周的相关性最强。
3.拴系组胎儿与正常组胎儿CM-S1及C-S距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部分拴系组病例SL小于正常组胎儿同孕周的95%正常参考值范围,存在骶椎发育不良的情况。
4.超声分段测量圆锥末端位置以下的椎体(圆锥末端到第一骶骨的距离为CM-S1,余下骶骨长度为SL,两段长度相加为C-S距离)是可行的,通过测量SL、CM-S1、C-S距离有助于产前诊断脊髓拴系。
本研究利用超声将脊髓圆锥(Conus medullaris,CM)末端位置以下的椎体分成两段分别测量,即圆锥末端到第一骶骨的距离(CM-S1)和余下骶骨长度(Sacrum Length,SL),两段长度相加为C-S距离,并对所采数据进行定量分析,评估其在诊断脊髓拴系中的价值。
方法:
1.研究对象:随机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进行产科超声检查的245例正常胎儿,其中11例因孕妇肥胖、胎位不佳、胎动过于频繁、羊水过少等原因,脊髓圆锥末端或脊柱末端椎体或腰骶角显示不满意,余234例胎儿纳入正常组。选取产前超声检查发现脊髓圆锥位置异常的10例胎儿为拴系组,5例引产后证实,其中2例为开放性脊柱裂,3例为脊柱裂伴脊膜膨出;4例胎儿期MRI检查证实,2例为骶尾部脂肪瘤,2例为脊柱裂伴脊膜膨出;1例生后MRI证实为骶尾部椎体发育不良伴部分椎体缺失。
2.检查仪器:采用GE Voluson E8、GE Voluson E10及飞利浦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配有RAB4-8L凸阵腹部容积探头,频率4~8MHz。
3.图像采集及测量方法:产前超声详细系统检查胎儿全身各器官与结构,分别测量胎儿各生长径线包括双顶径、头围、腹围及股骨长并核对孕周;检查胎儿脊柱,当胎儿体位为俯卧位或侧俯卧位,同时正常屈曲状态下,胎儿尾骨尖微微翘起时,获取脊柱正中矢状切面,将胸椎下段至骶尾部的椎体声像图放大,测量切面要求如图1:①椎管内为低回声的脊髓以及末端逐渐变细的脊髓圆锥、马尾均清晰可见;②圆锥末端以下至骶尾部全部椎体骨化中心清晰可见;③可见腰骶角(L5与S1椎体间的夹角);获取测量要求的切面后,根据腰骶前突定位法判断S1椎体的位置。确定S1椎体后,测量脊柱的末端椎体与S1前上方之间的距离即为骶椎的长度(Sacrum Length,SL),再测量圆锥末端到S1顶端之间的距离即为CM-S1,将两段长度相加记为C-S距离。同一操作者将每个数据测量3次再取平均值。随机抽取50例正常组胎儿,由另一位操作者独立进行图像采集并测量,每个数据测量3次再取平均值。每位操作者均各自独立完成所有图像采集、数据测量并记录。
结果:
1.产前超声检查的数据采集完成率为95.5%。同一操作者与不同操作者间的重复性良好。
2.腰骶角椎体定位法显示:13例20孕周胎儿中均可见4个骶骨,有1例(7.7%)可见5个骶骨骨化中心;21~25孕周胎儿中4个骶骨的胎数比例逐渐减少,可见5个骶骨的比例逐渐增加;而26孕周胎儿均(100.0%)可见5个骶骨骨化中心。
3.在正常组胎儿中,脊髓圆锥末端位置最低位于L3-4椎间隙,最高位于L2椎体。20孕周胎儿中,圆锥末端位置均位于L2-3椎间隙与L3-4椎间隙之间。21孕周胎儿中,仅2例(3.3%)见圆锥末端位于L3-4椎间隙,从22孕周起圆锥末端位置均位于L3椎体及以上。26孕周胎儿中,大部分(75.0%)胎儿圆锥末端位于L2椎体。
4.SL、CM-S1、C-S距离与孕周的相关性最强,线性回归方程式分别为:SL=-17.53+1.56GA(R2=0.618);CM-S1=-21.80+1.78GA(R2=0.643);C-S距离=-39.35+3.34GA(R2=0.752)(GA:孕周)。
5.10例拴系组胎儿的圆锥末端均位于L4椎体及以下。在1例腰椎开放性脊椎裂、3例脊柱裂伴脊膜膨出及2例骶尾部脂肪瘤胎儿中,其CM-S1及C-S距离均低于相同孕周胎儿CM-S1的95%正常参考值范围,而SL则在正常范围内。1例胸椎开放性脊椎裂、2例脊柱裂伴脊膜膨出和1例骶尾部椎体发育不良胎儿中,其SL、CM-S1及C-S距离均低于相同孕周胎儿CM-S1的95%正常参考值范围。
结论:
1.20~26孕周间胎儿骶骨骨化中心由4个向5个发展,20孕周时多为4个,到26孕周时多为5个。
2.胎儿脊髓圆锥末端位置随着孕周增长向头侧逐渐移动,20孕周时最低位于L3-4椎间隙,26孕周时大部分位于L2椎体。正常组胎儿SL、CM-S1、C-S距离与孕周的相关性最强。
3.拴系组胎儿与正常组胎儿CM-S1及C-S距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部分拴系组病例SL小于正常组胎儿同孕周的95%正常参考值范围,存在骶椎发育不良的情况。
4.超声分段测量圆锥末端位置以下的椎体(圆锥末端到第一骶骨的距离为CM-S1,余下骶骨长度为SL,两段长度相加为C-S距离)是可行的,通过测量SL、CM-S1、C-S距离有助于产前诊断脊髓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