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咽鳞癌挽救性手术治疗的预后分析及癌细胞产生的唾液酸化IgG在下咽鳞癌中的作用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itat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既往接受过放疗的下咽鳞癌患者在出现局部区域复发时可选择的治疗手段比较有限。挽救性手术治疗被认为是最有可能达到治愈效果的治疗方式。然而,挽救性手术治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旨在探究下咽鳞癌患者挽救性手术前的相关临床病理指标和术式选择与患者挽救性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关系,为临床医师术前预判和干预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地纳入了既往曾接受过放疗,并于2008年7月至2018年7月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头颈外科行挽救性手术治疗的95例下咽鳞癌患者。搜集患者术前、术中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结果,探讨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探究影响患者挽救性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95例患者未出现术中死亡。38例(40%)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12例(12.6%)患者出现两个及以上并发症。27例(28.4%)患者出现咽瘘,其中12例患者术后2周后出现咽瘘。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局部残留/复发挽救是挽救术后并发症(p=0.032)和咽瘘(p=0.018)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局部残留/复发行挽救性手术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和咽瘘发生情况进行亚组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残留/复发诊断与挽救手术间隔时间>90天(p=0.017)和挽救术前血红蛋白<118g/L(p=0.048)是影响局部挽救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游离组织瓣修复(p=0.032)和挽救术前血红蛋白≥118g/L(p=0.021)是局部挽救患者术后咽瘘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下咽鳞癌放疗后残留/复发行挽救性手术治疗术后并发症和咽瘘发生率均较高。局部残留/复发挽救是下咽鳞癌患者根治性放疗后残留/复发行挽救性手术术后并发症和咽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局部残留/复发挽救亚组患者,残留/复发诊断与挽救手术间隔时间>90天和挽救术前血红蛋白<118g/L是影响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游离组织瓣修复和挽救术前血红蛋白≥118g/L是患者术后咽瘘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临床医师应在诊断下咽鳞癌患者存在肿瘤残留/复发后尽早实施手术,同时在术前对贫血患者进行积极干预,或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背景与目的:下咽鳞癌患者整体预后不佳,其中,根治性放疗后肿瘤残留/复发患者预后更差。对于可以手术挽救的患者,挽救性手术治疗是预期疗效最好的治疗方法。但挽救手术本身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可能影响患者呼吸、发音、吞咽等功能,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旨在探究可能影响患者挽救术后生存情况的术前临床病理特征,以期为临床医师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治疗策略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地收集了根治性放疗后肿瘤残留/复发,并于2008年7月至2018年7月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头颈外科行手术治疗的76例下咽鳞癌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应用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比较。Cox回归模型用于生存相关多因素分析,计算预后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患者挽救术后中位总生存时间22个月。患者挽救术后1年、2年、3年、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4.5%、46.1%、37.9%和34.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挽救手术年龄<50 岁(HR:0.348,95%CI0.182-0.663,p=0.001)、既往放疗剂量<70Gy(HR:0.465,95%CI 0.221-0.978,p=0.044)、rcT3-4(HR:2.586,95%CI 1.204-5.553,p=0.015)和rcN3(HR:2.838,95%CI 1.346-5.985,p=0.006)是下咽鳞癌患者根治性放疗后行挽救性手术术后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有危险因素患者相比(有1个危险因素患者5年总生存率31.3%;有2个危险因素患者5年生存率26.6%),无危险因素患者可获得更好的总生存,其5年总生存率达57.8%(p=0.011)。结论:挽救手术年龄<50岁、既往放疗剂量<70Gy、rcT3-4和rcN3是下咽鳞癌患者根治性放疗后挽救性手术术后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无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行挽救性手术治疗后可以获得相对更好的生存。背景与目的:下咽鳞状细胞癌(简称下咽鳞癌)是头颈恶性肿瘤中预后最差的类别之一,85%的下咽鳞癌患者在确诊时已为中晚期,5年生存率低。复发/转移下咽鳞癌患者的生存期更短,且可选择治疗方式比较有限。所以,明确下咽鳞癌的发生发展机制并从中找到治疗的新靶点,进而改善下咽鳞癌的治疗效果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发现,多种肿瘤可以产生唾液酸化IgG(sialylated-immunoglobulinG,SIA-IgG),且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具有预后预测价值和潜在免疫检查点作用。但SIA-IgG在下咽鳞癌领域的研究仍处于空白阶段。本研究旨在探讨SIA-IgG在下咽鳞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患者预后间的关系,同时探索其对下咽鳞癌增殖及迁移能力的影响,为后续机制研究及其作为治疗靶点的转化研究奠定基础。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68例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头颈外科接受治疗的初治下咽鳞癌患者术后肿瘤石蜡标本和临床病理资料,并获得完整随访资料。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明确SIA-IgG在下咽鳞癌标本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间的关系。在体外实验中,应用Western-blot法、免疫荧光法、CCK-8增殖实验、克隆形成实验、Transwell实验,在下咽鳞癌Fadu细胞系中研究SIA-IgG表达对下咽鳞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下咽鳞癌组织表达SIA-IgG,且其主要分布在细胞膜上。14例标本(20.6%)为SIA-IgG低表达,54例样本(79.4%)为SIA-IgG高表达。单因素生存分析提示,SIA-IgG低表达组患者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显著优于SIA-IgG高表达组患者(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SIA-IgG的高表达和N分期为N2-3这两个因素与患者死亡风险呈现正相关,都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体外研究结果显示,人下咽鳞癌Fadu细胞可以表达SIA-IgG,其主要定位于细胞膜上,并呈现出伪足样结构向周围细胞延伸。与对照组相比,应用siRNA敲减SIA-IgG后,下咽鳞癌Fadu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均受到明显抑制(p<0.05)。结论:下咽鳞癌普遍表达SIA-IgG,且SIA-IgG高表达与下咽鳞癌患者不良预后相关。SIA-IgG的表达情况可作为下咽鳞癌患者的预后指标,协助预测患者预后情况及制定更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同时,SIA-IgG有促进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作用,进一步探索SIA-IgG在下咽鳞癌发生发展及免疫微环境中的作用机制,有望使其成为下咽鳞癌免疫治疗新的靶点,改善下咽鳞癌患者预后。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随着静脉-动脉体外膜氧合(VA-ECMO)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者们越来越关注与之相关的基础研究。动物基础研究对VA-ECMO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中大动物模型的建立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病理生理学特征并探索临床转化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VA-ECMO绵羊模型的建立方法和管理策略。研究方法:7只绵羊通过右颈动静脉插管进行了为期7天的VA-ECMO支持。ECMO置入术后实验羊被转移至
学位
第一部分双参数磁共振对前列腺内癌灶诊断敏感性及假阴性病灶的病理特点目的探讨双参数磁共振(bp-MRI)对前列腺内癌灶诊断的敏感性,以及假阴性病灶和假阴性区域的临床病理特点,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2022年1月我中心收治177例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并且术后标本制作病理大切片的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平均年龄68.83±6.31岁,中位术前 PSA8.80(5.79-12.47)ng
学位
第一部分应用合成MRI探索健康成人大脑白质老化的初步研究目的采用合成MRI技术评估健康成人脑老化过程中大脑白质体积及弛豫值的变化趋势。材料和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18年8月在我院接受检查的健康成年人107名,根据年龄分为20-39岁组(29名)、40-59岁组(31名)、60-79岁组(30名)、≥80岁组(17名)。所有受检者均接受合成MRI技术扫描,经过后处理获得白质体积、白质体积分数
学位
心血管疾病在我国长期居城乡居民死亡诱因首位,给居民健康、临床治疗和医保带来沉重负担。受限于研究技术手段,对多种心血管疾病尚缺乏临床及时诊断和干预心血管疾病过程的有利靶点。我们选取出生后小鼠心脏发育、人胸主动脉夹层和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三个心血管发育与疾病的动态过程,基于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构建了心血管发育与疾病进程中精细化的细胞学图谱,深入分析了这三个动态过程中细胞的种类、分子特征和变化规律,并建
学位
第一部分 生物信息学方法确定肾癌诊断预后相关的关键基因目的近年来,随着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和差异基因分析成为筛选肿瘤诊断标志物的重要方法。本研究利用TCGA-KIRC,GSE46699,GSE36895和GSE16449数据集的基因表达谱,结合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和差异基因分析结果,探讨肾癌差异共表达基因。同时,基于生存分析确定与肾癌总生存最为相关的预后关键基因。方法首先,根据组织病
学位
研究背景: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是最常见的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绝对淋巴细胞计数(Absolute lymphocyte count,ALC)是一种低成本且易于获得的炎症指标;然而,ALC对TOF患者预后的影响仍不清楚。本研究旨在确定术前ALC对小儿TOF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和结果:这项回顾性研究纳入了 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
学位
基础部分第一部分 兔神经毁损性阻滞术后的神经损伤和再生:激光消融对比化学消融目的:探讨基于激光消融的神经毁损性阻滞术相比基于无水乙醇化学消融的神经毁损性阻滞术,是否能造成更为彻底的神经毁损,从而延长神经再生时间。并评估基于激光消融的神经毁损性阻滞术的安全性和两种手术造成神经损伤程度的差异。材料与方法:20只雌性日本大耳白兔,平均体重2.5 ± 0.3 kg,随机分到A组(激光消融组,n=10)和B
学位
目的:3’端非翻译区(3’-UTR)是调节基因表达的重要元件,它可以在转录后基因调控水平上通过破坏调控元件结合和致癌基因表达失调来驱动或增强恶性肿瘤发病机制,但大多数研究集中在RNA结合蛋白(RNA-binding proteins,RBPs)、miRNAs、可替代聚腺苷酸化(alternative polyadenylation,APA)和RNA修饰的变化上。体细胞3’-UTR突变也可以破坏复杂
学位
第一部分胰腺癌结构变异谱与其致癌作用背景:胰腺癌(PDAC)是全世界最致命的恶性肿瘤之一,超过90%的胰腺肿瘤是起源于胰腺导管上皮的腺癌。结构变异(SVs)是基因组变异的最大来源,可导致肿瘤的发生。然而,由于技术上的限制,深入了解胰腺癌中的SVs变异图谱及其在胰腺癌发生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仍在很大程度上有待探索。方法:HPDE6-C7和人胰腺癌细胞系PANC1和BxPC3均取自ATCC,采用长读单分
学位
背景和目的:硬化性苔藓(lichen sclerosus,LS)是一种免疫介导的慢性炎症性皮肤黏膜病变,好发于生殖器皮肤,生殖器外受累少见。本病发病机制不明,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具有恶变风险,临床表现不典型时易误诊。单细胞转录组测序(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scRNA-seq)技术可为每个细胞创建一个单独的转录组文库并将其聚类到不同的细胞群中,获得其在疾病中的全转录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