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既往接受过放疗的下咽鳞癌患者在出现局部区域复发时可选择的治疗手段比较有限。挽救性手术治疗被认为是最有可能达到治愈效果的治疗方式。然而,挽救性手术治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旨在探究下咽鳞癌患者挽救性手术前的相关临床病理指标和术式选择与患者挽救性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关系,为临床医师术前预判和干预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地纳入了既往曾接受过放疗,并于2008年7月至2018年7月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头颈外科行挽救性手术治疗的95例下咽鳞癌患者。搜集患者术前、术中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结果,探讨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探究影响患者挽救性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95例患者未出现术中死亡。38例(40%)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12例(12.6%)患者出现两个及以上并发症。27例(28.4%)患者出现咽瘘,其中12例患者术后2周后出现咽瘘。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局部残留/复发挽救是挽救术后并发症(p=0.032)和咽瘘(p=0.018)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局部残留/复发行挽救性手术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和咽瘘发生情况进行亚组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残留/复发诊断与挽救手术间隔时间>90天(p=0.017)和挽救术前血红蛋白<118g/L(p=0.048)是影响局部挽救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游离组织瓣修复(p=0.032)和挽救术前血红蛋白≥118g/L(p=0.021)是局部挽救患者术后咽瘘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下咽鳞癌放疗后残留/复发行挽救性手术治疗术后并发症和咽瘘发生率均较高。局部残留/复发挽救是下咽鳞癌患者根治性放疗后残留/复发行挽救性手术术后并发症和咽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局部残留/复发挽救亚组患者,残留/复发诊断与挽救手术间隔时间>90天和挽救术前血红蛋白<118g/L是影响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游离组织瓣修复和挽救术前血红蛋白≥118g/L是患者术后咽瘘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临床医师应在诊断下咽鳞癌患者存在肿瘤残留/复发后尽早实施手术,同时在术前对贫血患者进行积极干预,或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背景与目的:下咽鳞癌患者整体预后不佳,其中,根治性放疗后肿瘤残留/复发患者预后更差。对于可以手术挽救的患者,挽救性手术治疗是预期疗效最好的治疗方法。但挽救手术本身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可能影响患者呼吸、发音、吞咽等功能,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旨在探究可能影响患者挽救术后生存情况的术前临床病理特征,以期为临床医师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治疗策略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地收集了根治性放疗后肿瘤残留/复发,并于2008年7月至2018年7月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头颈外科行手术治疗的76例下咽鳞癌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应用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比较。Cox回归模型用于生存相关多因素分析,计算预后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患者挽救术后中位总生存时间22个月。患者挽救术后1年、2年、3年、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4.5%、46.1%、37.9%和34.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挽救手术年龄<50 岁(HR:0.348,95%CI0.182-0.663,p=0.001)、既往放疗剂量<70Gy(HR:0.465,95%CI 0.221-0.978,p=0.044)、rcT3-4(HR:2.586,95%CI 1.204-5.553,p=0.015)和rcN3(HR:2.838,95%CI 1.346-5.985,p=0.006)是下咽鳞癌患者根治性放疗后行挽救性手术术后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有危险因素患者相比(有1个危险因素患者5年总生存率31.3%;有2个危险因素患者5年生存率26.6%),无危险因素患者可获得更好的总生存,其5年总生存率达57.8%(p=0.011)。结论:挽救手术年龄<50岁、既往放疗剂量<70Gy、rcT3-4和rcN3是下咽鳞癌患者根治性放疗后挽救性手术术后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无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行挽救性手术治疗后可以获得相对更好的生存。背景与目的:下咽鳞状细胞癌(简称下咽鳞癌)是头颈恶性肿瘤中预后最差的类别之一,85%的下咽鳞癌患者在确诊时已为中晚期,5年生存率低。复发/转移下咽鳞癌患者的生存期更短,且可选择治疗方式比较有限。所以,明确下咽鳞癌的发生发展机制并从中找到治疗的新靶点,进而改善下咽鳞癌的治疗效果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发现,多种肿瘤可以产生唾液酸化IgG(sialylated-immunoglobulinG,SIA-IgG),且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具有预后预测价值和潜在免疫检查点作用。但SIA-IgG在下咽鳞癌领域的研究仍处于空白阶段。本研究旨在探讨SIA-IgG在下咽鳞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患者预后间的关系,同时探索其对下咽鳞癌增殖及迁移能力的影响,为后续机制研究及其作为治疗靶点的转化研究奠定基础。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68例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头颈外科接受治疗的初治下咽鳞癌患者术后肿瘤石蜡标本和临床病理资料,并获得完整随访资料。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明确SIA-IgG在下咽鳞癌标本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间的关系。在体外实验中,应用Western-blot法、免疫荧光法、CCK-8增殖实验、克隆形成实验、Transwell实验,在下咽鳞癌Fadu细胞系中研究SIA-IgG表达对下咽鳞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下咽鳞癌组织表达SIA-IgG,且其主要分布在细胞膜上。14例标本(20.6%)为SIA-IgG低表达,54例样本(79.4%)为SIA-IgG高表达。单因素生存分析提示,SIA-IgG低表达组患者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显著优于SIA-IgG高表达组患者(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SIA-IgG的高表达和N分期为N2-3这两个因素与患者死亡风险呈现正相关,都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体外研究结果显示,人下咽鳞癌Fadu细胞可以表达SIA-IgG,其主要定位于细胞膜上,并呈现出伪足样结构向周围细胞延伸。与对照组相比,应用siRNA敲减SIA-IgG后,下咽鳞癌Fadu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均受到明显抑制(p<0.05)。结论:下咽鳞癌普遍表达SIA-IgG,且SIA-IgG高表达与下咽鳞癌患者不良预后相关。SIA-IgG的表达情况可作为下咽鳞癌患者的预后指标,协助预测患者预后情况及制定更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同时,SIA-IgG有促进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作用,进一步探索SIA-IgG在下咽鳞癌发生发展及免疫微环境中的作用机制,有望使其成为下咽鳞癌免疫治疗新的靶点,改善下咽鳞癌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