躯体恶性肿瘤患者脑梗死临床特点研究

来源 :广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mlypm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工业时代,脑血管疾病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是第二大致死病因。从神经病学角度,与肿瘤转移和抗肿瘤治疗引起的神经毒性相比,脑卒中不是常见的肿瘤合并症[1]。然而在尸检研究中[2],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在肿瘤患者中发病率较高。现有文献中,脑梗死多被认为是恶性肿瘤常见神经系统并发症[2-4]。恶性肿瘤相关性脑卒中的病因机制多种多样[2],包括肿瘤的直接作用,如癌栓、血管内浸润生长、软脑膜转移;肿瘤的远隔效应,如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non-bacterial thrombotic endocarditis,NBTE)、弥散性血管性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血管炎;肿瘤的治疗,包括放化疗、手术及抗肿瘤并发症的治疗等。但由于恶性肿瘤患者脑梗死形式多样,表现从无症状性脑梗死到弥散性脑血管病不等,临床特点方面研究至今尚无统一结论。现有研究多认为,恶性肿瘤患者的卒中风险因子发生率,与普通人群相比无明显差异[5,6]。部分研究认为栓塞事件在恶性肿瘤合并脑梗死患者中较多见[7]。关于恶性肿瘤患者脑梗死的常见病因学分型,现有研究结论,从隐源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到非心源性栓子栓塞型,没有统一意见[5,8,9]。更有研究认为,恶性肿瘤患者脑梗死的病因学分型与单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相近似[6]。导致各项研究结果不同的原因,可能是病因分型标准不同。恶性肿瘤合并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与单纯脑卒中患者比较,无明显区别。有研究发现,肿瘤患者发生卒中后继发癫痫多见[6]。大部分研究均认为,凝血功能异常是恶性肿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液生化检查结果多提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和D-二聚体(D-dimer)异常[6]。高凝状态在肿瘤患者中并不少见,凝血功能异常可能与复杂的影响因素有关。恶性肿瘤患者脑卒中的影像学资料,多发现颅内多发梗死灶[17]。肿瘤的放化疗被认为是导致肿瘤患者脑梗死的重要原因,可能与血管损害[10,11],血液成分有关[12-14]。恶性肿瘤患者预后较差,有研究认为,其死亡原因并不直接与卒中本身相关,系统健康水平较差,可能导致预后不良[6]。本研究旨在探讨恶性肿瘤患者患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包括脑血管风险因子、病因学分型、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结果、影像学特征、肿瘤病理类型、肿瘤诊疗方式和疾病转归等。同时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发生脑梗死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研究了,2006年1月份至2010年12月份之间,就诊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附属肿瘤医院的,患躯体恶性肿瘤合并脑梗死的患者。并与同期就诊于该两所医院的,单纯脑梗死患者和单纯躯体恶性肿瘤患者,进行了比较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三组间保持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和肿瘤类型相匹配。
  结果本研究共收集到19种肿瘤类型合并脑梗死,其中肺癌最常见,约占28.57%。其次依次是鼻咽癌、乳腺癌和肝癌(均占9.52%),淋巴瘤(7.94%),结肠癌(6.35%)。转移癌比例较大,占47.62%,复发瘤仅2例(3.17%)。
  本研究发现,传统脑血管危险因素在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恶性肿瘤患者血液成分改变和凝血功能紊乱可能与肿瘤患者发生脑梗死有关。恶性肿瘤患者的红细胞计数和血色素较单纯脑梗死患者明显降低(P<0.05),血小板计数和平均血小板体积也发生了变化。多因素分析发现,血小板计数增加是恶性肿瘤患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血小板计数每升高1×109mol/L,恶性肿瘤患者发生脑梗死的概率升高约1.3%(OR,1.013;95%CI,1.005-1.022;P=0.002)。肿瘤合并脑梗死组凝血功能异常,与单纯脑梗死组比较,其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和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稍延长,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缩短。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PTT延长是肿瘤患者发生脑梗死的保护因素,它每降低1s,肿瘤患者脑梗死风险增加15.4%(OR,0.846;95%CI,0.771-0.929;P≈0.000)。只有三名SCG组患者检查D-二聚体(D-dimer),结果均不正常,远超出正常值上限。采用过手术治疗的肿瘤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是未采用过手术治疗的肿瘤患者的3.663倍(OR,3.663;95%CI,1.584-8.473;P=0.002)。
  在本次研究中,隐源性脑卒中(41.27%)是恶性肿瘤患者发生的脑梗死最常见的病因学分型,其次是小血管闭塞(30.16%)和大动脉粥样硬化(22.22%)。恶性肿瘤患者发生脑梗死的神经症状和体征,与单纯脑梗死患者相似,包括头痛、头晕、高级神经功能异常、失语、构音障碍、面舌瘫、肌力减退、感觉缺失共济失调和意识障碍等,未发现统计学差异。其并发症相对严重(26.98%),血栓事件并发症更常见(3.13%)。院内死亡及放弃治疗者较多,预后较差。肿瘤合并脑梗死组发病时和出院时的NHISS评分分值,均较单纯脑梗死组高(6.60±5.37vs3.49±2.60,P≈0.000;6.86±8.38vs1.87±1.81,P≈0.000)。出院时,SCG组Rankin评分明显高于SG组(2.68±2.05vs1.06±0.84,P≈0.000),致残率高。
  结论本研究显示肺癌、其次依次是鼻咽癌、乳腺癌和肝癌患者发生脑梗死的机会较大。尽管恶性肿瘤合并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依然不清,本研究显示患者血液成份中血小板升高,曾经采用手术治疗等因素可能导致恶性肿瘤患者脑梗死发生风险增加,APTT延长则可能导致发生脑梗死的风险降低。恶性肿瘤合并脑梗死后死亡率较高,预后差。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超声刀在开放性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及使用技巧。  方法:选取我院289例甲状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实验组患者主要使用超声刀行开放性甲状腺手术,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电刀行开放性甲状腺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腺叶(肿物)的切除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h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  结果: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腺叶(
背景:膀胱癌是我国泌尿系肿瘤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大多是膀胱移行细胞癌(bladder transitionalcell carcinoma,BTCC),约70%为非浸润性膀胱癌,其中10%-20%可进展为浸润性肿瘤。目前膀胱肿瘤的诊断主要以膀胱镜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为主,但二者临床效果都不够理想。膀胱镜检查具有侵入性,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寻找肿瘤细胞,敏感性较低,易漏诊。行肿瘤切除术后,浅表性膀胱癌复发
学位
学位
目的:探讨BIS监测下不同麻醉深度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以寻求降低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理想区间。  方法:选择2015年3月到2016年3月择期在全麻下行胃大部切除术老年患者80例,年龄65~75岁,ASAⅠ~Ⅲ级,根据术中BIS区间分为观察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采用相同的诱导方式, BIS下降至60且连续15秒≤60时A组丙泊酚以BIS值40~49为目
学位
目的:观察运用桑菊清解汤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实热证)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60例2011年4月至2012年1月期间在中山市中医院住院部或门诊就诊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治疗组30例(中西医结合组)与对照组30例(纯西医组),治疗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内服桑菊清解汤,对照组予纯西医治疗,观察时间为14天,观察治疗如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
目的:  心肌肥厚是心力衰竭的关键性临床过程,多种疾病包括高血压、瓣膜狭窄、心肌梗死等均可出现心肌肥厚的病理生理改变。虽然心肌肥厚作为一种代偿机制,在初始阶段能够减轻室壁压力、维持心输出量,但是持续的心肌肥厚终将导致心室功能障碍并发展为心力衰竭。因此,如果能预防甚至逆转心肌肥厚,就能够在心力衰竭早期遏制疾病的进展,防止心功能恶化。目前认为,心肌肥厚主要由机械性刺激与神经体液机制诱发,通过多种信号转
学位
目的:  探讨血浆IL-17、单核细胞CD36和THI细胞中比较重要的TNF-α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探寻冠心病慢性炎症的作用机制,寻找外周血中敏感且特异性高的相关炎症因子,为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评估提供更加快捷有效的方法。  方法:  选取2010年9月至2011年6月在荆州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90例及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其中冠心病患者分为三组,分
目的:应用循证医学方法分析和对比不同影像学方式(HSG、二维B超、MRI、三维B超)对子宫畸形及纵隔子宫畸形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断子宫畸形寻求更佳的诊断方式。方法:(1)文献检索:采用电子检索、手工检索及文献追溯的方法全面收集HSG、二维B超、MRI及三维B超对子宫畸形或纵隔子宫畸形诊断的相关中英文文献;(2)设定纳入及排除标准并对文献进行筛选;(3)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估、资料提取;(4)对数据
目的从蛋白水平研究Survivin和bc1-6蛋白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的表达,分析其与DLBCL不同亚型和预后的相关关系。  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Envision法)对77例DLBCL患者进行免疫学分型,标记抗体包括Survivin、CD10、bc1-6、MUM-1,根据CD10、bc1-6、MUM-1的表达情况,参照H
研究背景与目的  GDM(妊娠期糖尿病)和T2DM(2型糖尿病)有着众多共同特征,如: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胰岛素抵抗等,同时也有着相似的遗传背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助激活因子-1α(PGC-1α)基因的多态性Gly482Ser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密切相关。然而,其与GDM的相关性研究却寥寥无几。本研究着眼于探索PGC-1α基因Gly482Ser的多态性与中国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