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县域休闲农业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策略这一主题,本文在理论部分主要围绕县域、休闲两个核心概念进行相关文献及其理论的梳理,探讨了县域休闲农业旅游的概念及其特征。基于上述理论研究,利用AHP方法,从农业基地资源自身条件和旅游资源开发条件两个角度构建县域休闲农业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小组法进行指标权重的计算,并利用李克特量表法构建指标赋值体系,由此来判断资源等级,使评价结果更直观更科学。在评价的基础上,从空间、业态、产品以及经营四个维度对县域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的一般策略进行了探讨与论述,为后文的实证做铺垫。实证方面,首先运用评价指标模型,对磐安县98个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点进行等级评价,得出磐安县共有有效资源点60个,即一级资源点2个、二级资源点10个、三级资源点18个、四级资源点30个;其次,开展了磐安县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类型与丰度的评价,并就资源本身的产业属性,归纳为七种资源类型;第三,开展了资源空间分布与组合特征评价,划分为景区依托、城镇依托、交通依托、资源—环境依托4种空间类型:最后,从空间开发、业态开发、产品开发及经营开发四个方面具体提出了磐安县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策略。本文的基本观点和结论有:(1)休闲农业旅游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产物,而县域休闲农业旅游则是在县级行政区内,以农村自然与人文环境为依托,以乡村景观、农事活动、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等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市民休闲、体验、求知目的的一种新兴旅游模式,具有生态性、参与性和去城市化等本质特征,和季节性和地域性、教育性、平民性、可持续性等一般特征。(2)本文认为应从农业基地自身条件和旅游资源开发条件两个子系统进行县域休闲农业旅游资源评价,并由此确定由基地自然条件、基地资源丰度、基地资源价值、资源开发条件、资源开发意愿和资源开发效益及其影响因素组成的项目层和因子层,构建由目标层、综合层、项目层和因子层共同组成的县域休闲农业旅游资源评价体系。(3)节点、轴线、域面是组成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旅游目的地的空间演化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分为极核模式阶段、点轴模式阶段和网络模式阶段,因此,县域休闲农业旅游的空间开发应注重点、线、面的选取与开发,应选择中心城镇、景区周边和旅游廊道或交通干线交叉口、大型农业基地或自然环境优越区域的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点作为重要节点优先开发;应选着重要交通干线和景区间的主要旅游廊道作为发展轴线优先拓展;应选择上述节点、轴线周边资源点分布集中区域作为开发域面,集群开发。(4)从县域尺度、乡村属性、休闲特征出发,参照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旅游的业态模式,认为县域休闲农业旅游可形成观光农园、休闲农园、教育农园、农场庄园、颐养家园、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农业博物馆以及农产品会展(购物)中心等八种业态模式。(5)随着旅游者对旅游产品消费需求的逐步提高,县域休闲农业旅游也由低层次向高层次不断发展演变。根据游客消费需求的不同,县域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可以分为观赏型、休闲型、体验性、教育型、养生型、度假型、综合型等不同类型。(6)根据磐安县各等级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分布状况,结合资源类型、丰度和空间组合情况,提出了“一心、两核、三轴、四片、十二点”的空间开发策略,休闲农园、颐养家园、教育农园、观光农园、综合型基地五类业态发展策略,休闲型、养生型、教育型、观光型以及综合型五种产品开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