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中的尼僧形象是一组比较特殊的人物类型,佛教徒与女性的双重身份使其形象特征显得尤为突出。在明清的小说中,此类人物不仅数量多,而且形象复杂多变,但长期以来对此类人物的重视还不够,对她们的研究也存在很多不足。本文将此类人物放在明清小说史、文化史的背景上进行考察,以期对小说中此类人物的形象特征、演变轨迹及其中所含的文化意蕴做出比较全面、客观的阐释与评价。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主要对明清以前小说中出现的尼僧形象加以研究分析,力求探出此类人物在明前小说中的发展演变轨迹。隋前是尼僧教团发展的兴盛期,但小说中的尼僧形象与其发展之势极不相符,只是作为一种辅教的工具而存在;隋唐五代尼僧教团的发展虽不如隋前兴盛,但尼僧形象却取得了突破性的进步,笼罩在其头上的佛法圣光逐渐淡去,尼僧由原来的辅教之工具逐渐服务于现实中的人;宋代是尼僧形象发生转变的重要时期,尽管其时尼僧教团自身的发展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来自于理学儒士的防闲、批评,使其处境显得尤为不妙,小说中出现的淫媒形象已开明季小说中尼僧形象描写之一端。第二章主要是对明清小说中所涉及的有关尼僧形象事迹的勾勒与简述,另外兼及此时期其它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尼僧形象的观照。明代小说中涉及到的尼僧形象,主要出现在明代中后期,文言与白话小说中均有之,但数量并不多,人物形象丑化的现象十分明显;明季中后期的戏曲文学也表现出了类似特征。清代小说中涉及尼僧形象之作,不仅数量多,兼且人物形象复杂多变,而前后期的变化不明显;戏曲中则稍有差异,诗歌等其它文学作品中之尼僧,无论是从数量上讲,还是从人物形象论,都表现出了迥异于以往的特点。第三章主要是对明季小说中尼僧形象进行文学与文化的阐释研究。明季尼僧教团的不振及外部环境的影响使其处于一个极为不利的尴尬境地,而这种状况也影响到了小说创作。明季小说中尼僧形象的丑化主要表现在“淫乱之媒”与“食人妖魔”这两个特征上,对前人作品的转化引用是造成这种文学现象的一个重要诱因,而儒家女性观尤其是程朱理学所倡导的女性观及作者的“醒心”与“娱目”两种创作心态也是两个主要原因。第四章主要是对清代小说中尼僧形象进行文学与文化的阐释研究。清代尼僧教团的新变及清代朝廷对尼僧教团政策的疏松,也为小说中尼僧形象的描写塑造提供了有利影响。清代小说在塑造尼僧形象时,除在延续原有的明代小说中出现的某些特征外,更显示出了自已的创作特点:人物形象多变、作品的独创性明显、作者的态度由揭恶转变为扬善,还出现了专门以江浙地区尼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专书。这种种文学现象的产生除与满族入关前的性别观念、清代女性意识的高涨密切相关外,还与文人的狭邪传统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