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然蚕丝是性能非常优越的纺织纤维,但是将其直径减小至亚微、纳米尺度时,比表面积的增大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使再生丝素蛋白纤维的应用拓展至药物传输、组织工程、医用辅料等领域。人们一直探索着人工纺蚕丝和减小纤维尺度的方法,例如干法纺丝、湿法纺丝、静电纺丝等。此外,一种新发展起来的离心纺丝法也被尝试制备再生丝素蛋白纳米纤维,但是提取丝素蛋白工艺的多样性,使得制备的纤维膜性能差异明显,影响到后续的应用。因此,本文系统研究在相同提取体系下,局部条件发生改变时,得到的再生丝素蛋白离心纺的可纺性。将干净的蚕茧在Na2CO3溶液中脱胶后,溶解在CaCl2-CH3CH2OH-H2O三元体系下,改变Na2CO3溶液的浓度、溶解温度和溶解时间,利用SDS-PAGE凝胶电泳法、乌氏黏度计、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等测试手段研究上述条件对再生丝素蛋白分子量、二级结构的影响。当脱胶溶液浓度越高、溶解温度越高、溶解时间越长时,再生丝素蛋白的分子量越低,但是,却有利于再生丝素蛋白上官能团间的相互作用,也有利于无规线团向-折叠结构的转变,提高了再生丝素蛋白的结晶度。在离心纺丝中,主要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溶液的性质和工艺参数这两方面,因此,将纺丝液的黏度和表面张力、转速作为主要的变量进行研究。利用黏度计和表面张力仪对黏度和表面张力进行表征,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纤维的形貌,从而系统研究不同分子量再生丝素蛋白的可纺性。当分子量较低且浓度较低时,再生丝素蛋白的链段较短且数量较少,相互之间不易缠结,难以形成连续的长射流,多以液滴的形式存在,因此,可纺性较差。但分子量较大或浓度较高时,可以收集到纤维。低分子量的再生丝素蛋白只有在高浓度下才能制备出少量纤维,且串珠较多,使得再生丝素的利用率严重降低。而聚己内酯与丝素相比,具有相同的溶剂,且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因此,尝试添加聚己内酯改善低分子量再生丝素蛋白的可纺性。当聚己内酯的添加量占再生丝素蛋白的1/5时,可成功纺出纤维,且随着添加量的增加,可纺性加强。采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仪、扫面电镜、热重分析等表征混纺纤维的结构、表面形貌和热性能。实验发现提取再生丝素蛋白的条件直接决定了纺丝原料的性质,对离心纺丝的影响非常大。论文系统地研究不同提取条件制备的再生丝素蛋白对离心纺丝的影响,明确了各自的可纺性,提高了实验的可重复性。而对低分子量再生丝素蛋白可纺性的改善,更是为再生丝素蛋白纳米纤维的实际应用奠定了一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