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精神疾病,其临床特点为认知、情感、思维、行为方面的缺陷,具体表现为阳性症状(幻觉和妄想)和阴性症状(主要为动机缺失、语言贫乏、社交退缩等)。由于精神分裂症的病理机制十分复杂,目前为止其病因尚未完全清楚,而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尤其是药物治疗仍是精神分裂症研究的重要课题。精神分裂症研究中,普遍认为患者的脑连接存在异常。近年来,基于血氧水平依赖(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BOLD)的功能磁共振技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为精神疾病的脑连接研究提供了有效手段。本论文主要利用fMRI技术对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脑连接进行分析,使用功能连接和效应连接的方法进一步研究药物对患者脑连接的影响,从而探究精神分裂症的病理机制。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1.利用静息态功能连接分析,以六个脑岛亚区为种子点构建全脑动态功能连接网络,分析首发精神分裂症病人(First-Episode Schizophrenia,FESP)未服药时其动态功能连接是否存在异常,且该异常如何受到利培酮药物治疗的影响。结果表明,同正常人对比,未服药病人的脑岛各亚区与左右侧辅助运动区、左右侧中部楔前叶、左右侧颞中回、左侧颞上回的动态功能连接显著降低。8周的药物治疗后,这些病人脑岛各亚区到左右侧辅助运动区、右侧中央后回、左右侧颞中回、左侧颞上回、右侧梭状回的动态功能连接显著升高,到右侧后部楔前叶、右侧顶下回的动态功能连接明显降低。另外我们发现随着阳性症状减轻,左侧背侧前脑岛与双侧辅助运动区的动态功能连接升高。这些结果表明,相比于正常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岛亚区环路的动态功能连接模式存在异常,且药物治疗影响了这些连接模式,这为探究精神分裂症的病理机制及药物治疗提供了新思路。2.使用格兰杰因果分析,探究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多巴胺环路的因果连接是否存在异常,且8周利培酮药物治疗是否会影响这些异常。结果显示服药前病人腹侧盖区对左侧额中回、左侧额下回的兴奋性影响相比于正常人降低,服药后病人腹侧盖区对左侧额下回的兴奋性影响升高。服药前病人双侧黑质对左右侧楔前叶、左右侧后扣带回、左侧顶上小叶、左侧顶下小叶、左侧额上回、左侧额中回、右侧枕叶的抑制性影响相比于正常人降低,服药后病人双侧黑质对左右侧楔前叶、左侧扣带回、右侧额上回的抑制性影响升高。该结果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多巴胺环路确实存在因果连接异常,而利培酮药物治疗改善了这些异常。因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药物治疗提供了有效的靶点。由上可知,本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脑岛亚区环路及多巴胺环路存在异常,这些环路的异常可能是该疾病潜在的生物学标记。此外我们还发现利培酮药物治疗对这些环路具有一定的影响,这为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