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汉诗小考—以陶渊明之受容为中心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irytalezo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目漱石从小就广泛阅读汉语书籍,有着惊人深厚的汉学素养.夏目漱石的汉诗在其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我们研究者来说是解读夏目漱石及其作品的一个很好的窗口.夏目漱石的汉诗有着深刻的底蕴,可以从多种角度解读.但以陶渊明的受容为中心的进行研究的东西很少.所以笔者就此论题,通过将夏目漱石和陶渊明的汉诗及史实背景进行对比,分析其相似点,相异点,说明在陶渊明汉诗中所咏叹的与老子,庄子思想—脉相承的人生观,生死观,再通过看夏目漱石的作品及思想,通过具体史实和诗作,反驳夏目漱石完全没有受到陶渊明影响的观点,并证明夏目漱石的确受到了陶渊明各方面深刻的影响,包括文学主张,人生观,生死观,自然观,社会观等等.
其他文献
自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文体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现代学科建立之后,它一直是许多学者讨论的焦点之一。大部分学者比如奈西,斯皮泽,刘世生,王佐良,秦秀白等很关注与文学文本相关的
在以“苦难”为主题进行文学创作的当代美国犹太作家中,伯纳德·马拉默德做的最为出色。“受苦”这一主题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他不仅阐述了用犹太人所持有的
薇拉·凯瑟以其内布拉斯加大草原为背景的边疆小说享誉美国文坛。长期以来,关于凯瑟的研究可谓成果丰硕。但现有的凯瑟研究多侧重于将她界定为“怀旧浪漫主义作家”﹑“地域主义
本文以Verschueren的顺应论为理论框架,着重探讨有意叛逆这一翻译现象所体现的译者主体性及创造性,力图从全新的语用角度重新看待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翻译实践中的作用以及
《圣经》是一部宗教经典,一部史学百科,也是一部文学巨著。圣经中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上帝,亚当,夏娃,撒但,摩西,扫罗,大卫等。本文选取《圣经》中理想国王的形象作为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