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13在RSV NS1蛋白抑制激素受体入核导致激素治疗不敏感的作用机制研究

来源 :重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cfje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 RSV感染后小鼠模型激素治疗的效应分析
  目的: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是引起5 岁以下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毒病原,生命早期重症 RSV感染住院患儿中约39%在18岁时会出现反复喘息或发生哮喘。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作为一种非特异性抗炎药物,被广泛应用于 RSV感染急性期治疗。但荟萃分析发现GC对RSV感染引起的毛细支气管炎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既不能缩短住院时间,也不能减少RSV感染后期反复喘息的发生,其机制并不清楚。
  方法:BALB/c小鼠生长至6-8周时滴鼻给予RSV 100μl含1.5×108 PFU/ml病毒液及HEP-2细胞培养上清,RSV感染2h后腹腔注射地塞米松;建立Control组、RSV组和RSV+DEX组。于RSV感染小鼠后不同时间点收取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BALF)和肺组织,通过ELISA检测BALF中IL-6、IFN-γ水平;肺组织病理H&E染色及 BALF 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评价炎症反应;检测小鼠气道阻力评估气道高反应性(Airway hyperresponsiveness, AHR)。
  结果:RSV 感染小鼠气道炎症及气道高反应性均较对照组明显,病理损伤较对照组重,细胞因子IL-6、IFN-γ明显增高。予以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后肺组织病理损伤较 RSV 更加重,气道炎症及气道 AHR无明显改变;细胞因子IFN-γ无明显改变,但IL-6水平较RSV组更高,并且呈地塞米松剂量依赖。不同剂量的地塞米松同样对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以及细胞因子无明显改变。
  结论:地塞米松不能抑制RSV感染引起的气道炎症及气道高反应性。
  第二部分 RSV感染后对激素受体影响作用研究
  目的:激素与胞浆中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结合后,进入细胞核,才能进一步通过转录激活或转录抑制发挥抗炎作用。在激素不敏感的哮喘、COPD和银屑病患者体内外研究显示GR核易位减少。在激素抵抗的中性粒细胞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包括中性粒细胞性哮喘、COPD等)中:GR不能正常进入细胞核而滞留胞浆。研究发现RSV和Poly(I:C)可以抑制上皮细胞GR介导的基因转录。RSV感染后对GR的影响尚未见系统报道。
  方法:RSV感染患儿以及对照组患儿鼻咽抽吸物(NPA)收集后细胞计数、细胞因子测定以及免疫荧光检测GR表达、PCR检测GRα和GRβ表达。BALB/c小鼠生长至6-8周时滴鼻给予RSV、经紫外灭活的RSV及HEP-2细胞培养上清,建立RSV组、UV-RSV组和Control组。在RSV感染后不同时间点收集肺组织,Western blot检测GR总蛋白以及胞浆胞核水平,PCR检测GRα、GRβ基因表达以及GR介导的抗炎基因FKBP51、GILZ、MKP-1表达情况,免疫荧光检测肺组织中GR入核情况。并建立RSV感染A549上皮细胞,免疫荧光检测GR入核情况以及PCR检测GR介导的抗炎基因FKBP51、GILZ、MKP-1表达情况。
  结果:RSV感染患儿NPA中GRβ表达下降,GRα无明显下降, GR入核明显减少。RSV感染小鼠肺组织中 GRα、GRβ表达以及GR蛋白均下降,胞核中GR蛋白表达明显下降,同时GR介导的抗炎基因FKBP51、GILZ、MKP-1表达下降,免疫荧光显示GR入核明显减少。A549细胞中同样观察到GR入核明显减少,同时伴有GR介导的抗炎基因GILZ、MKP-1表达下降,而UV-RSV感染后对GR表达及入核均无明显影响。
  结论:RSV感染后下调GR表达,抑制GR入核。
  第三部分RSV NS1蛋白通过竞争性结合IPO13导致GR入核障碍的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目前RSV感染导致GR入核障碍的机制并不清楚。研究已证实IPOs家族是介导GR入核的关键分子,在气道或肺上皮细胞中研究发现IPO7、IPO13对GR入核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有研究显示RSV NS1蛋白可直接作用于IPO7、IPO8。因此,需探明NS1是否可通过直接作用于IPO家族,干扰了IPO与GR的结合,从而导致GR入核障碍。
  方法:RSV感染患儿以及对照组患儿NPA收集后PCR检测IPO13、IPO7表达情况。BALB/c小鼠RSV感染后不同时间点收集肺组织, Western blot检测IPO13总蛋白水平,PCR检测IPO13基因表达。建立RSV感染A549上皮细胞,使用siRNA沉默NS1后免疫荧光检测GR入核情况以及PCR检测GR介导的抗炎基因GILZ、MKP-1表达情况,并使用免疫共沉淀检测IPO13、GR以及NS1相互作用情况。体外采用GST pull down明确IPO13与GR,NS1与IPO13是否直接相互作用。
  结果:RSV感染患儿NPA中IPO13基因表达下降。RSV感染小鼠肺组织中IPO13基因和蛋白均下降。siRNA沉默NS1后A549细胞中观察到GR入核明显增加,同时GR介导的抗炎基因GILZ、MKP-1表达增加。蛋白相互显示GR与IPO13,NS1与IPO13均有直接相互作用,siRNA沉默NS1后GR与IPO13结合增加。
  结论:RSV NS1可能通过竞争性抑制IPO13与GR的结合,导致GR入核障碍,激素治疗不敏感。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活化对薄荷醇诱导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气道炎症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将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常规条件下培养),雷帕霉素组,以及使用凉性化合物薄荷醇干预BEAS-2B细胞来模拟人气道受冷刺激后的低温状态的薄荷醇组,干预时间分别为:6h、12 h、24 h。从薄荷醇组中选择磷酸化mTOR(p-mTOR)表达最高的一组予以瞬时受体电
学位
背景:  对于EGFR敏感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一线使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s)治疗疗效显著,但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以及总生存期(OS)存在较大差异.有研究表明一些临床因素如转移部位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脑转移被认为是不良预后因素.但是,针对未发生脑转移的患者,其预后因素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分析未发生脑转移的NSCLC患者不同临床特征、
目的观察哮喘患者在经过短期激素治疗后高渗盐水激发试验气道高反应性变化。方法60例哮喘患者随机分为高渗盐水组及乙酰甲胆碱组。每组30例,均短期使用布地奈德4周左右,使用剂量每日400-600微克。每组每名患者激素治疗前后做各自激发试验,测定FEVt和PD20。结果两组FEV均改善,高渗盐水激发组气道高反应性下降,乙酰甲胆碱组无明显变化。结论哮喘患者在经过短期激素治疗后肺功能改善,高渗盐水激发试验气道
目的:探讨结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诊治方法及预后。  方法:回顾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自2013年12月至2019年3月收治入院的24例结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24例结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其中男12例,女12例,本组患者年龄平均为54.75±14.31岁,其中41-50岁患者占29.17%,大于40岁的患者占83.33%。 
第一部分 液固相变型人工生物磁铁的和载葡萄糖氧化酶的超顺磁性四氧化三铁的制备及其表征和性能检测  目的  1.制备液固相变可充磁的NdFeB/Fe3O4/PLGA(NFP)生物磁铁,并对其进行表征和性能检测。  2.制备载葡萄糖氧化酶的超顺磁性四氧化三铁 Fe3O4-PEG-GOx (FPGs)并对其进行表征和性能检测。  3.NFP 生物磁铁和 FPGs 细胞毒性实验,荧光共聚焦观察细胞内FPG
学位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及CHD伴肺动脉高压 (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tz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FG-β)水平的变化,进一步明确二者与CHD伴PH的关系。方法采用实验研究策略,利
目的:探讨PLCε对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 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 ,CRPC)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 ,AR)拮抗剂敏感性的影响及其对Wnt3a/β-catenin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  方法:1)IHC检测原发性前列腺癌(Primary prostate cancer, PPC)及CRPC组织中PLCε、Wnt3a及AR的
学位
目的:探究NTHi-DNA诱导产生的IFN-Ⅰ在宿主抗NTHi感染效应中的作用,并对其调控机制进行初步研究。  背景:不可分型流感嗜血杆菌(NTHi)是一种定植于大多数健康成人上呼吸道的革兰氏阴性球杆菌。当机体免疫力降低时,NTHi可扩散到至下呼吸道引起肺部炎症或者已有疾病的加重,如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研究NTHi与宿主相互作用的机制研究可为制定防治NTHi感染策略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我们
目的:  DNA检测在病原体分析、遗传疾病诊断和法医检验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过去的十年里,基于DNA之间杂交的生物传感器已无需目标扩增就能够直接、灵敏并快速地检测DNA。目前也有很多检测方法用于DNA的检测,包括基于荧光、比色、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电化学、反射光谱、红外吸收光谱、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等传感机制的方法。虽然这些方法相对常规检测灵敏度高,但价格昂贵,同时还需要复杂的仪器和操作。因此,开发
学位
目的:  肺炎链球菌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S.pn) 是肺炎、脑膜炎、败血症等严重的侵袭性疾病的致病菌,也是流感继发致死性细菌感染的首要病原菌,可导致耳聋、瘫痪、智力低下等严重的后遗症。然而,目前临床可用的S.pn疫苗对其感染的保护效应并不理想。因此,迫切需要研发新型的S.pn疫苗。  研究显示,S.pn一些保守性好的毒力因子具有作为疫苗的潜能。肺炎链球菌锌金属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