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业无聊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研究

来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q33563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业无聊是个体在学业情境中的无聊体验,由于缺乏学习刺激或学习刺激过多,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所致空虚、烦躁、无趣、不安等唤醒失衡的消极情绪,既是学业情绪的一种,也是无聊的一种。学业无聊问题是学生经常报告的学业问题之一。然而,目前国内较少关注大学生群体学业无聊的研究,仅存在个别研究的理论性和初步实证探讨,特别是对于学业无聊的影响因素缺少研究。只有明晰学业无聊的产生机制,才能够进行正确有效地应对。因此,本研究在现有理论与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选取课堂参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归因方式、成就目标、感知学校氛围(环境变量)作为大学生学业无聊的影响因素,并探讨彼此之间的作用机制。综上所述,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学业无聊的现状、影响因素以及各个因素之间的作用机制,以期为解决大学生学业无聊问题提供针对性的应对策略。研究1主要修订了中文版学业无聊量表。通过4轮施测,调查了932名有效样本,进行了项目理解性检验、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效标效度检验、内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等检验。结果表明:中文版学业无聊呈现出双因素结构,公共因素为学业无聊,特殊因素为专注性、约束性、无趣性和分心,其中前两个属于课堂相关无聊,后两个属于学习相关无聊。共19个条目,采用5点计分,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27,重测信度为0.602,效标效度、聚合和区分效度指标理想,适用于大学生群体的学业无聊测量。研究2考察了学业无聊及其影响因素——课堂参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归因方式、成就目标与感知学校氛围——的现状和特点。采用中文版学业无聊量表、课堂参与量表、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学业成就归因量表、四分成就目标量表和学校氛围问卷调查了2503名大学生。结果表明:(1)学业无聊及其课堂无聊均存在着性别差异,男生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学习无聊不存在性别差异;学业无聊及其课堂无聊和学习无聊均不存在年级和家庭所在地差异;学业无聊及其课堂无聊不存在独生/非独生子女差异,但学习无聊表现出差异显著,且独生子女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2)课堂参与及其情感参与在性别上的差异显著,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而认知和行为参与均不存在性别差异;课堂参与及其行为参与在年级上的差异显著,大一学生的课堂参与得分显著高于大四学生的得分,大一学生的行为参与及课堂参与得分显著高于大四学生的得分;课堂参与及其维度在家庭所在地、独生/非独生子女上的差异均不显著。(3)学业自我效能感及其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在性别上差异均不显著,但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在性别上的差异显著,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及其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在年级上差异均不显著,仅有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存在着年级差异,具体为大一和大二学生的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得分高于大四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及其维度在家庭所在地上的差异均不显著;仅有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在独生/非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显著,且非独生子女得分高于独生子女得分。(4)归因方式得分在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和独生/非独生子女上的差异均不显著,仅有个别维度表现出差异。(5)掌握回避和成绩趋近在性别上差异显著,表现为男生的得分高于女生;掌握回避在年级上的差异显著,大一学生的掌握回避得分高于大四学生,成绩趋近得分在年级上差异显著,大一学生的成绩趋近得分显著高于大三、大四学生,大四学生的成绩趋近得分高于大三学生;成绩趋近和成绩回避得分在家庭所在地上的差异显著,家庭所在地为城镇的学生成绩趋近得分显著高于家庭所在地为农村的学生,家庭所在地为农村的学生成绩回避得分高于家庭所在地为城镇的学生;成绩趋近在独生/非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显著,独生子女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得分;(6)感知学校氛围得分在性别、家庭所在地及独生/非独生子女上均不存在显著的差异;感知学校氛围在年级上差异显著,大一学生的感知学校氛围得分高于大三、大四学生。研究3检验并分析感知学校氛围、成就目标、归因方式、学业自我效能感、课堂参与对大学生学业无聊的影响机制。研究对象及工具同研究2。结果表明:(1)学业无聊与课堂参与、学业自我效能感、掌握趋近目标、成绩趋近目标、感知学校氛围之间均呈负相关,与归因方式、成绩回避呈正相关;(2)课堂参与、学业自我效能感、感知学校氛围、掌握趋近负向预测学业无聊,归因方式和成绩回避正向预测学业无聊;(3)学业无聊的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着不同的作用机制:感知学校氛围→归因方式→学业无聊;感知学校氛围→课堂参与→学业无聊;感知学校氛围→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业无聊;感知学校氛围→归因方式→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业无聊;感知学校氛围→归因方式→学业自我效能感→课堂参与→学业无聊;感知学校氛围→掌握趋近→课堂参与→学业无聊;感知学校氛围→掌握趋近→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业无聊;感知学校氛围→掌握趋近→学业自我效能感→课堂参与→学业无聊。直接效应为感知学校氛围→学业无聊。依据本研究的结果提出的大学生学业无聊的应对策略包括提升课堂参与,注重课堂学习;提升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引导学生对学业成败作合理归因;指导学生设置合理的学业成就目标定向;加强高校学校氛围建设,注重构筑良好育人环境。
其他文献
本文研究对象为“哈尔滨当代水彩画群体代际传承研究”,通过挖掘哈尔滨当代水彩画群体代际传承的发展过程,试图找到一条艺术领域代际传承的理论规律。对代际水彩传承问题的关注,是保持当下水彩画群体活力与群体基数庞大的前提,更是群体恒久不衰的关键所在;同时,探求艺术代际传承的内在规律,也为其它艺术群体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价值。笔者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图像分析等方法,对哈尔滨当代水彩画群体的代际传承进行研
学位
权利外观理论是以保护信赖为宗旨的私法理论,在交易活动中,行为人善意且合理信赖成文法规或交易观念上的外部要件事实并实施交易行为,承担不利益主体对外观的形成具有可归责性时,行为人基于信赖所为的行为应受保护。适用条件为外观的存在、信赖的合理性和可归责性。权利外观理论的商事适用基础在于价值追求的一致性。权利外观理论体现了维护交易安全、交易效率和交易公平的法价值,与商事交易关系中的安全、效率、公平的价值追求
学位
中国喀斯特分布占全国面积的13%,石漠化是喀斯特地区最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了该地区百姓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要求科学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乡村振兴战略鼓励农民合作社带动百姓开展农业生产,因此,以农民合作社为载体驱动生态产业发展成为石漠化地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将石漠化治理效果转化为经济效益,促进石漠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喀斯特石漠化治理
学位
20世纪80年代德国学者扬·阿斯曼和妻子阿莱达·阿斯曼开创性地提出“文化记忆”的概念,将人们对记忆的研究从以往的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拓展到文化学领域,从而建立起记忆、文化以及认同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本文对扬·阿斯曼文化记忆理论的研究主要从理论来源、理论内涵、基本特性、实践旨向、当代启示等方面进行了梳理、阐释和分析。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文化记忆是建构民族整体性意识和特殊性意识的基础。原因在于,
学位
本文以狄尔泰三部主要伦理学著述《施莱尔马赫伦理学原则批判》、《试析道德意识》及《伦理学体系》为核心,系统梳理和解读他的构造性伦理学思想,阐明伦理学奠基之于“历史理性批判”工程或者说精神科学体系的重要意义,以此加强对其哲学思想整体性和融贯性的把握。对伦理学问题的关注贯穿狄尔泰的哲学生涯,也真实反映和深刻影响了他的思想发展与变化。他早期确立了与康德形式主义伦理学相对立的伦理学立场,主张在人类鲜活而完整
学位
李退溪是朝鲜王朝时期著名的朱子学大家,被推为“朝鲜五百年第一儒宗”、“海东朱子”和“东方百世之师”。李退溪在继承和发展韩国传统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吸收和发展朱子学为代表的中国儒学思想,建立了以“理尊”的本体论为哲学基础、以“四端七情”的性情论为逻辑起点、以“居敬穷理”的工夫论为核心内容的伦理思想体系,对韩国伦理思想史乃至东亚儒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论文分为五章。第一章概述李退溪伦理思想的产生背
学位
家庭教育是由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为子女提供的教育,而亲职教育是旨在提升家长和准家长实施家庭教育综合素养的教育。亲职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基础和先导,二者密不可分。2022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家庭教育自此由传统的“家事”上升为“国事”。父母和监护人为未成年子女提供有质量的家庭教育,家长自觉接受有质量的亲职教育,已经成为由国家力量予以保障、由全社会资源予以支持的法定事务。与学校教育
学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的哲学,革命也是阿伦特政治思想理论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主题。阿伦特的革命理论是其政治构想与当代政治世界的现实连接点和落脚点,她将革命问题还原到美国革命与法国大革命的历史现实中进行了探讨。在阿伦特的革命理论中,革命内涵中的开端性与启新性为人们打破旧制度、进入历史新阶段创造了契机;革命目标中关于自由与解放的指向,为政治行动提供了强大动力与方向;对于共和主义的建构与设想,为理想政治世
学位
林纾“译笔”,即林纾的“翻译文笔”,是林译小说文辞、风格、体例、情感与语句书写的整体表现样态,其不仅是翻译形式与二次创作的交叉,更是林纾文学思想、文学艺术、文学精神的译介传达。简而言之,“译笔”的本质是林纾对域外小说的本土改写与文化重塑。林纾译笔既包含中国古文的雅洁之感,又融合西方小说的书写技巧,内容上新奇生动,形式上精微巧妙。林纾译笔是清末新旧交替背景下所产生的特殊文化现象,不仅具备文学与译介的
学位
在努力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当代基础教育承担着“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养人才,造福人民”的重要使命,关注人格、完善人格、开展积极人格教育正在成为基础教育发展改革的重要方向与内容。论文从“完善人格”的教育工作目标出发,系统论述了我国人格思想的精华与人格培养方面的相关经验、中西方人格教育思想的异同与高效能积极人格的内涵、主要特征与时代先进性,通过抽样调查揭示了当前基础教育在高效能积极人格培养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