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载量锂硫电池正极界面调控及电化学性质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gqshw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充电锂硫电池具有超高的理论能量密度(2600 Wh kg-1)和丰富的硫资源等突出优点,是我国“十四五”新能源产业规划中高比能储能器件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锂硫电池在便携式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等领域中的实际应用仍受到诸多问题的制约。其中关键的科学问题包括多硫化物中间产物的穿梭效应以及缓慢的氧化还原动力学。尤其是在高硫负载量等实用化条件下,硫正极的这些问题会导致电池容量快速衰减。为解决上述问题,本论文通过设计材料尺度和电极尺度的硫正极界面结构,有效调控了多硫化锂的电化学反应,实现了高性能的高载量(>4 mg cm-2)硫正极,极大推动了锂硫电池的实用化进程。主要包括以下研究内容:1.在材料尺度上,通过盐模板法开发了高载量(15.3 wt%)的钴单原子(Co SAN-C)催化剂,实现了对(多)硫化锂在硫宿主材料上转化和沉积行为的有效调控。多种实验表征和第一性原理计算结果证明了Co SA-N-C具有丰富的原子级Co-N4位点,这些位点可以通过Co-S键和N-Li键化学锚定可溶性Li2Sn(4≤n≤8),并催化其向不溶性S8和Li2S的双向转化,从而极大限制了多硫化锂的穿梭效应。同时Co SAN-C可以诱导Li2S颗粒的均匀沉积,并加快了Li2S在后续充电过程中的溶解过程,从而保证了硫的高利用率。基于Co SA-N-C的硫复合正极在硫负载为4.9 mg cm-2、电极液/硫比为10.4μL mg-1、电流密度为0.2 C(1 C=1675 m A g-1)的条件下,循环120次之后的可逆容量达到4.24 m Ah cm-2。这种高载量的单原子催化剂为锂硫电池及其他涉及溶解/沉淀机制的电化学储能器件的开发开拓了新的前景。2.在材料尺度上,通过构筑纳微尺度的莫特-肖特基异质结有效催化了多硫化物在载硫材料上的动力学转化。采用一步热解金属有机框架前驱体的方法得到了由氮掺杂多孔碳微米片负载钴纳米颗粒组成的Co@NC莫特-肖特基催化剂。基于光谱学表征和理论模拟,证实了Co@NC异质结界面处存在自发的电荷重新分布和内置电场的构建现象。这种界面效应成功降低了多硫化物氧化还原反应的活化能以及能量势垒,有效提升了硫正极的反应动力学。最终,采用Co@NC作为硫宿主的锂硫电池在高倍率(4 C)、高温(55℃)、高硫载量(10.73 mg cm-2)和低电解液/硫(5.9μL mg-1)的条件下能够稳定高效地工作,能量密度高达307.8 Wh kg-1。这种莫特-肖特基催化剂为锂硫电池及其它多电子转化机制的电化学储能器件关键材料的开发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3.通过构筑电极尺度上的超薄导电聚合物功能层实现了稳定的电极/隔膜界面。采用气相聚合法在商用聚丙烯隔膜表面原位合成了超轻(0.13 mg cm-2)超薄(60 nm)的聚吡咯(PPy)功能层。这种PPy功能层既能在正极/隔膜界面处通过锚定多硫化锂来抑制其穿过隔膜到达负极,也能在负极/隔膜界面处加快锂离子的传输,从而避免锂枝晶的生成。得益于PPy功能层对于正极/隔膜和负极/隔膜界面的同时改善,锂硫电池在正极硫载量为5.73 mg cm-2、电流密度为0.2 C的条件下,初始容量达到4.67m Ah cm-2,经过15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75.6%。这种利用导电聚合物功能层调控锂硫电池电极界面结构的方法为高性能锂硫电池的开发提供了新的契机。4.结合材料尺度和电极尺度的界面设计,制备了金属钼基双层半液态复合硫正极,并全面调节了硫物种的负载、吸附、转化以及沉积行为。利用真空抽滤,溶液浇筑和磁控溅射等方式,得到了底部是滴加了Li2S6溶液的碳纳米纤维(CNF/Li2S6)纸、顶部为金属钼修饰的碳纳米管(CNT/Mo)层的双层结构。这种双层结构可以通过物理阻挡和化学吸附相结合的方式将大量的Li2S6正极溶液限域在复合正极中。此外,CNT上负载的金属钼纳米团簇能够提供大量的活性位点,用来催化Li2S6的氧化还原反应并促进Li2S颗粒的沉积。这些特点有效抑制了多硫化锂的穿梭并加快了硫转化反应的动力学,从而提高了CNF/Li2S6/Mo/CNT复合硫正极的电化学性能。在硫负载量高达7.64 mg cm-2及0.2 C的电流密度下,经过100次循环后的可逆容量仍高达4.75 m Ah cm-2,容量保持率为80%。这种兼具材料与电极尺度界面结构设计的半液态复合硫正极为推动高比能锂硫电池的实际应用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其他文献
脉冲星是快速自转且高度磁化的中子星。由于其自转能提供高能辐射,其自转周期线性减少。高速自转且周期相对稳定的脉冲星会偶发周期跃变事件。一些射电宁静但是有高能辐射的脉冲星也有周期跃变现象,脉冲星的高能辐射主要是来自磁层粒子加速区,研究其高能辐射特性在周期跃变前后的演化能帮助我们了解脉冲星磁层与内部结构之间的联系。我们主要的工作是研究γ射线脉冲星的计时分析以及周期跃变前后的高能辐射特性。我们研究了强磁场
本文主要研究Boltzmann方程的几类不可压缩流体力学极限问题.Boltzmann的流体力学极限理论,提供了气体运动的微观模型和宏观模型间的连接桥梁,具有重要的应用物理背景和理论研究意义.我们着重研究尺度化的Boltzmann方程初值问题的不可压缩Euler极限,尺度化的Vlasov-Poisson-Boltzmann方程初值问题的不可压缩Euler-Poisson极限,以及三维空间外区域上稳态
【目的】现有实验室诊断方法的局限性是结核(Tuberculosis,TB)具有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重要原因。建立结核生物标志物直接检测方法,对结核病的诊治和防控具有重要意义。培养滤液蛋白10(Culture filtrate protein,CFP-10)是公认的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感染代表性生物标志物。但是,目前缺少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
【目的】本研究立足于我国医保DRG支付改革背景,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医保支付改革中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和行为冲突,构建博弈模型和演化博弈模型,从理论和实证分析了医、保、患三方的诊疗行为在DRG支付改革下的改变,分析其变化机制,发现其关键影响因素,为制定和完善医保相关政策,引导利益相关方按照预期的目标履职尽责,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根据“利益相关者”、“DRG”、“
近年来,基于β-环糊精(β-CD)主客体作用的超分子凝胶在控制释放、分子开关、微型驱动器和变色发光材料等领域备受关注。侧链接枝β-CD的聚合物、β-CD二聚体或多聚体均可用于超分子凝胶的构建,其中β-CD二聚体由于化学结构明确和凝胶形成机理简单等优点而受到青睐。然而,现有β-CD二聚体的合成步骤常包括磺酰化、氨基化和酰胺化三步,且每一步的后处理步骤复杂,产物产率也较低。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通过β-C
两相流问题在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广泛存在,深入研究两相流动的基本规律有利于船舶气泡减阻、超疏水表面减阻及多相流管道输运等技术的发展。计算流体力学(CFD)是研究多相流问题的重要手段,对CFD基础理论进行研究有利于突破国外对CFD商业软件的垄断。基于Navier-Stokes(NS)方程的传统数值方法在处理非线性对流项和包含高阶导数的粘性项时仍比较复杂,且压力的计算过程非常繁琐。格子Boltzmann
氧化还原中性的自由基反应通常具有比较好的原子经济性,近年来受到较多关注。但是它要求反应物之间或者反应物与催化剂之间的电势必需相互匹配,因而限制了反应的多样性。加入氧化剂或者还原剂可以克服电势匹配的限制,丰富自由基的反应类型。本文主要围绕氧、硼杂原子自由基反应模式单一以及选择性较差的难题,发展了烷氧自由基还原条件下的脱氧、硼自由基氧化条件下攫氢、钙钛矿催化下空气对三级胺和脂肪醛的氧化方法,分为以下四
学位
论文研究McKean-Vlasov随机微分方程(也称为分布依赖的随机微分方程或者平均场随机微分方程)解的数值逼近、基于化学Langevin方程带有延迟的两时间尺度系统的平均原理、两时间尺度McKean-Vlasov随机系统的平均原理及一类平均场线性二次控制问题。相对于经典随机微分方程,McKean-Vlasov随机微分方程系数依赖于分布。本文主要包括如下五章:第一章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现状、随机空间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