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许多中国企业制定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加大海外投资力度,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在投资目标的选择上,中国企业已经不再局限于邻近的东南亚国家,而是逐渐将目标放到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地区。德国作为欧洲经济的支柱,拥有很多历史悠久、技术先进、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这些被称为“隐形冠军”的德国企业自然成为中国企业在欧洲进行投资的首选。2014年中国首次成为在德国绿地投资项目数最多的国家,2016年中国企业收购德国企业的数量达到顶峰。随着中国企业对德投资力度的加大,德国媒体和政府也开始密切关注中国企业的投资行为。2017年德国政府对《对外经济条例》进行了修改,缩紧了对欧盟以外企业对德投资的限制。虽然这一改动并非针对中国,但是对中国投资者来说还是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媒体是舆论导向的操控者,其对中国投资者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中国企业在德投资的顺利与否,因此研究德国媒体塑造的中资在德企业形象并为计划在德国投资的中国企业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本论文选取2014年至2018年Spiegel Online上关于中资在德企业的81篇报道作为研究样本。笔者先将这些报道分别整理成文档并导入到NVivo11这一软件中,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简单分类,在逐篇阅读的过程中标记出现的主题、正面观点和负面观点,整理得到的统计数据并绘制成相应的图表导出。然后,笔者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结合新闻传播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的相关理论,分别从报道体量、报道主题、主要观点、信息来源、感情倾向以及塑造的中国企业形象等六个方面对Spiegel Online关于中资在德企业的报道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2014年至2018年Spiegel Online关于中资在德企业的报道体量呈现波动性变化,与中国企业收购德国企业的数量和金额的变化趋势类似,同时还受到报道主题这一因素的影响;这些报道涉及的主题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中国企业在德国投资的微观案例,另一类是中国企业在德国投资的宏观概况,其中前者占绝大多数;这些报道中出现的正面观点远少于负面观点,说明在德国媒体关于中国企业的报道中消极成分明显多于积极成分;这些主要观点的信息来源非常广泛,包括中国投资者、德国企业、德国政府、德国媒体、一些机构的专家或学者、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以往案例的经验等;在所有报道中,中性报道占多数,总的来说比较客观中立,但消极报道所占的比重却是积极报道的三倍左右;SpiegelOnline塑造的中国企业形象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一方面,中国企业自身实力在不断增强,致力于长期投资,是负责任的理性投资者;另一方面,关于中国企业收购德国企业造成德国核心技术外流的担忧愈加严重,并且中国政府在中国企业对德投资中扮演何种角色也引发了来自德国社会各界的猜疑。
最后,笔者在本论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中国企业对德投资提出了一些建议,并指出本论文的不足之处和可以改进的地方。
媒体是舆论导向的操控者,其对中国投资者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中国企业在德投资的顺利与否,因此研究德国媒体塑造的中资在德企业形象并为计划在德国投资的中国企业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本论文选取2014年至2018年Spiegel Online上关于中资在德企业的81篇报道作为研究样本。笔者先将这些报道分别整理成文档并导入到NVivo11这一软件中,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简单分类,在逐篇阅读的过程中标记出现的主题、正面观点和负面观点,整理得到的统计数据并绘制成相应的图表导出。然后,笔者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结合新闻传播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的相关理论,分别从报道体量、报道主题、主要观点、信息来源、感情倾向以及塑造的中国企业形象等六个方面对Spiegel Online关于中资在德企业的报道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2014年至2018年Spiegel Online关于中资在德企业的报道体量呈现波动性变化,与中国企业收购德国企业的数量和金额的变化趋势类似,同时还受到报道主题这一因素的影响;这些报道涉及的主题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中国企业在德国投资的微观案例,另一类是中国企业在德国投资的宏观概况,其中前者占绝大多数;这些报道中出现的正面观点远少于负面观点,说明在德国媒体关于中国企业的报道中消极成分明显多于积极成分;这些主要观点的信息来源非常广泛,包括中国投资者、德国企业、德国政府、德国媒体、一些机构的专家或学者、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以往案例的经验等;在所有报道中,中性报道占多数,总的来说比较客观中立,但消极报道所占的比重却是积极报道的三倍左右;SpiegelOnline塑造的中国企业形象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一方面,中国企业自身实力在不断增强,致力于长期投资,是负责任的理性投资者;另一方面,关于中国企业收购德国企业造成德国核心技术外流的担忧愈加严重,并且中国政府在中国企业对德投资中扮演何种角色也引发了来自德国社会各界的猜疑。
最后,笔者在本论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中国企业对德投资提出了一些建议,并指出本论文的不足之处和可以改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