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媒体对中资在德企业报道分析--以《明镜》周刊网络版2014--2018年为例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dycome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许多中国企业制定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加大海外投资力度,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在投资目标的选择上,中国企业已经不再局限于邻近的东南亚国家,而是逐渐将目标放到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地区。德国作为欧洲经济的支柱,拥有很多历史悠久、技术先进、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这些被称为“隐形冠军”的德国企业自然成为中国企业在欧洲进行投资的首选。2014年中国首次成为在德国绿地投资项目数最多的国家,2016年中国企业收购德国企业的数量达到顶峰。随着中国企业对德投资力度的加大,德国媒体和政府也开始密切关注中国企业的投资行为。2017年德国政府对《对外经济条例》进行了修改,缩紧了对欧盟以外企业对德投资的限制。虽然这一改动并非针对中国,但是对中国投资者来说还是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媒体是舆论导向的操控者,其对中国投资者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中国企业在德投资的顺利与否,因此研究德国媒体塑造的中资在德企业形象并为计划在德国投资的中国企业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本论文选取2014年至2018年Spiegel Online上关于中资在德企业的81篇报道作为研究样本。笔者先将这些报道分别整理成文档并导入到NVivo11这一软件中,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简单分类,在逐篇阅读的过程中标记出现的主题、正面观点和负面观点,整理得到的统计数据并绘制成相应的图表导出。然后,笔者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结合新闻传播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的相关理论,分别从报道体量、报道主题、主要观点、信息来源、感情倾向以及塑造的中国企业形象等六个方面对Spiegel Online关于中资在德企业的报道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2014年至2018年Spiegel Online关于中资在德企业的报道体量呈现波动性变化,与中国企业收购德国企业的数量和金额的变化趋势类似,同时还受到报道主题这一因素的影响;这些报道涉及的主题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中国企业在德国投资的微观案例,另一类是中国企业在德国投资的宏观概况,其中前者占绝大多数;这些报道中出现的正面观点远少于负面观点,说明在德国媒体关于中国企业的报道中消极成分明显多于积极成分;这些主要观点的信息来源非常广泛,包括中国投资者、德国企业、德国政府、德国媒体、一些机构的专家或学者、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以往案例的经验等;在所有报道中,中性报道占多数,总的来说比较客观中立,但消极报道所占的比重却是积极报道的三倍左右;SpiegelOnline塑造的中国企业形象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一方面,中国企业自身实力在不断增强,致力于长期投资,是负责任的理性投资者;另一方面,关于中国企业收购德国企业造成德国核心技术外流的担忧愈加严重,并且中国政府在中国企业对德投资中扮演何种角色也引发了来自德国社会各界的猜疑。
  最后,笔者在本论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中国企业对德投资提出了一些建议,并指出本论文的不足之处和可以改进的地方。
其他文献
中日两国在封建时代都对女性存在着偏见,男女地位不平等,女性不能与男性同样地接受教育。进入近代化改革之时,两国也都把目标指向了女子教育,但取得的成果却截然不同。女子教育在日本实现近代化过程中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采取文献法、历史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以近代中日两国女子教育状况为研究目标,试将通过比较近代中日女子教育状况,考察女子教育对国家走向近代化的影响,分析中日两国近代化改革的结果,对于
学位
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除语言外的其他社会符号,如图像、声音、颜色和动作等,在信息传递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正确理解这些非语言模态需要更多的理论工具,于是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应运而生,其中克雷斯和范吕文提出的视觉语法理论为分析图像提供了较为完备的框架。  本文以视觉语法为理论框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妮维雅从1911年至今的44幅平面广告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旨在研究这些广告在不同发展阶
学位
中国与俄罗斯互为重要邻国,多年来,双方不断加深政治互信、加强经济领域的深度合作。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和“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推进,中国对俄罗斯农业领域的投资在不断扩大,两国农业合作的稳步推进成为中俄经济合作发展的新增长点。  “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由中国政府提出包含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发展的战略性倡议。在该理念的指导下,中俄两国关系变得更加密切,双方互相
学位
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货币体系由“布雷顿森林体系”过渡至“牙买加体系”,国际储备货币进入多元化时代。随着贸易自由化、经济全球化及国际分工的深入发展,欧洲国家经济复苏,日本崛起,欧元与日元的国际地位提高,逐渐成为主要国际货币。但美元仍然主导世界货币市场,美元结算在全球贸易中的统治地位依旧存在,美国通过货币政策把控美元的升值贬值,即可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金融发展形势,甚至转嫁本国危机。21世纪的到来伴
学位
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全球经济步入了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经济环境下,数字经济异军突起,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科技革命席卷全球,并在社会经济领域得到更加广泛的渗透应用,催生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革命。数字经济作为未来经济复苏的增长点,为全球经济增长释放了新的活力。跨境电子商务以互联网为依托,为传统外贸提供了新动力,促进了国际贸易转型升级。  中俄两国经
学位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逐步推进,能源在促进经济发展、维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我国的能源消费量居世界前列,巨大的能源消耗使我国亟需可靠的合作伙伴和稳定的能源供应者。俄罗斯作为我国最大的邻国,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同时有着强烈的能源出口需求。因此能源合作是中俄两国合作的优先方向,也是双方互利共赢的选择。中俄能源合作始于上世纪90年代,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两国能源合作取得了积极成果和突破性进
学位
“一带一路”倡议是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基础上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同发展的合作倡议。基础设施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在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提升后发经济体整体的福利水平,带动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作为“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国家,尤其是在西方经济制裁的背景下,俄罗斯迫切需要提高国内落后的基础设施水平,对本国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从而助力经济走出困境。“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的金融支
学位
土耳其位于欧亚大陆的交界处,扼据黑海海峡,占据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是中东地区具有突出影响力的国家。俄罗斯在解体后虽实力大削,但仍是国际舞台上不可小觑的政治实体。从历史上来看,俄罗斯和土耳其的外交关系最早可追溯到15世纪,两国自建交以来一直冲突不断,战争频发。新时期,俄土外交关系一改以往敌对模式,走上了新的务实道路。当前,莫斯科与安卡拉之间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中东地区,叙利亚问题是影响俄土关系的关键因
学位
人类社会生活与隐喻息息相关,隐喻不仅是修辞上的工具,还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认知手段。Lakoff和Johnson于1980年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标志着隐喻研究跳脱出传统修辞隐喻观的框架,开始认知转向;以Fairclough为首的一众语言学家在80年代后期提出批评语言学,强调将语言置于社会话语环境中的重要性,隐喻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主要议题便开始社会转向;2004年Charteris-Black首次将认知
学位
在传统修辞学中,隐喻一直被视作一种修辞手段,依赖语言而存在,概念隐喻理论反对这一观点,认为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莱柯夫(Lakoff)用大量研究对其进行例证,但也有学者提出质疑,概念隐喻理论的例证研究仍局限在语言符号之中,对此,福斯维耶(Forceville)等学者将研究焦点集中于非语言符号,结合概念隐喻理论对多模态语篇中的隐喻进行研究。此外,由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使用的符号资源也日益丰富,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