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Ochroconis和Verruconis隶属Ascomycota,Dothideomycetes,Venturiales,Sympoventuriaceae,两属真菌分布广泛,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这些物种大多为腐生真菌,有些种类是许多植物重要的内生真菌,此外,一些类群对农业生产,尤其对动物和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在兽医、医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但由于Ochroconis、Verruconis和Scolecobasidium 3属真菌在形态特征、生活方式、致病性和DNA分子数据等方面都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以及不断变化的分类地位,使得这3个相似属中存在大量同物异名;其中,尤其对于是否应该建立Ochroconis,而淘汰Scolecobasidium,真菌学家间有着很大的分歧。这些因素导致了该类群的分类关系长期存在争议,属种间划分界限不明确。因此,本研究基于从贵州省不同生境分离的菌株和贵州大学植物病理学实验室收集到的该类群菌株,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对Ochroconis、Verruconis和Scolecobasidium展开了系统性的分类研究,以期为该3属建立更加稳定可靠、趋于自然演变关系的分类系统。本研究采用土壤平板稀释法、组织分离法和单孢分离法从采集的土壤、植物标本中分离出24株该类群真菌,以及从贵州大学植物病理学实验室获得12株菌株,共收集到36株该类真菌。在此基础上,借助Gen Bank数据库中部分可靠基因序列,利用ITS、LSU、SSU、ACT1、TUB2、TEF1-α6个基因位点对Ochroconis、Verruconis和Scolecobasidium进行系统发育分析,评价这6个基因对3属、种的区分能力,结合比较形态学特征,分析基因型与表型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3个相似属的分类学关系。结果表明,尽管Scolecobasidium模式菌株S.terreum(CBS203.27)现已不育,但该属其他物种与Ochroconis在系统进化树中构成了同一个谱系,并且该属分类学地位按照国际真菌命名法是有效的。因此,本研究根据命名优先原则,将Ochroconis作为Scolecobasidium的同物异名。此外,在基于多基因位点序列构建的进化树中,具相似形态特征的物种能分别形成亲缘关系相对较近的独立支系,但各支系间表现出了较远的系统遗传距离,这些现象表明该类真菌在种间及种内的分子和形态变异性较大。另外,将S.tricladiatum作为V.pseudotricladiata的同物异名,容纳到了Verruconis。通过分析比较各基因位点对Scolecobasidium和Verruconis属间和种间的识别度,发现:在属间关系的区分度上,LSU和SSU基因能较好的将Scolecobasidium和Verruconis区分开,两属成员可分别聚集在不同的进化枝之中,因而对于评估的6个基因位点,LSU和SSU可作为两属物种常规鉴定的理想基因;在种间关系的区分度上,LSU基因与联合多基因序列构建的Scolecobasidium系统进化树较为一致,而对于Verruconis,TUB2基因所形成的进化关系与该属各种的形态特征对应度最好。然而,尽管个别单基因数据具有较好的属间、种间及种内关系区分度,但与多基因位点的系统发育分析相比较,单基因序列不能充分反映出各分类单元间的系统演化关系。基于该类群新分类体系,本研究中36株菌分属于Scolecobasidium的13个种、Verruconis的2个种,包括了3个中国新纪录种:S.phaeophorum、S.globale和V.thailandica,以及6个新种:S.verrucaria、S.zunyiense、S.camellicola、S.coiledmyces、S.spikemyces和V.cylindricalis。对这些物种进行了详细描述,提供了形态特征和DNA分子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