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宗教内容的翻译为切入点,对比研究了斯托夫人UncleTomsCabin的两种中译本,即林纾和魏易于1901年合译的《黑奴吁天录》以及黄继忠译于1982年的《汤姆大伯的小屋》。同为20世纪中国翻译高潮的产物,却又因时代变迁有着迥异的社会文化背景,二者的对比研究是为必要。而聚焦宗教信息则旨在突出译者与原著作者的意识冲突,而这种冲突的化解义必将诉诸翻译策略的选择。
论文选取了源文中的20个章节及其译本中的相应部分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者先从源文及其译本中筛选出宗教信息,并根据具体翻译方法将译本数据分为7类。随后,对每类方法在两种译本中的应用分别进行了统计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前后译者采取了不同的基本翻译策略。林译采用了偏向目的语文化的“接受”策略,而黄译则选择了靠近源语文化的“适当”策略。
本文的探讨并未就此结束,而是进一步引入相关知识,将译者的策略置于其时代和社会文化背景下加以考察,从意识形态、诗学、话语共性和语言差异的角度对其进行了阐释。在对比分析的过程中,研究者发现以上诸因素的时代变迁是导致翻译策略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通过20世纪初期和末期两次翻译高潮的个案分析,本文揭示了这两个时期译者基本的翻译策略倾向。而对其影响因素的描述在某种意义上则是对相应时期基本翻译规范的总结。翻译规范具有时代性和社会性,它的变迁决定了翻译策略的演变。在此过程中,翻译文学和翻译规范的互动关系亦表露无疑。一方面,翻译规范制约着翻译文学的译介;另一方面,翻译文学作为一股新鲜力量,对翻译规范起到重新整合的作用。
本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引言从所选文本和宗教视角两方面介绍了本次研究的必要性,并回顾了翻译理论家在翻译策略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此前对UncleTomsCabin中译本所进行的探讨。此外,还陈述了本文的研究问题及相关假设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给出了全文的结构。
第二章着重总结了译者所采取的基本翻译策略。通过归类总结和统计分析,论文揭示了前后译者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
第三章是本文的重心。该部分将译者的策略置于其时代和社会文化背景中,从意识形态、诗学、话语共性及语言差异的角度对其进行了阐释。通过对比,发现译者翻译策略的变化源于以上诸因素的时代变迁。
第四章是结论部分。该章对研究的结果进行了讨论,并就其对于翻译规范研究的意义作出了归纳。最后,还说明了本文的局限之处,对以后的研究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