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新生是指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对于大学新生来说,作为大学生这一新角色的初始承担者,适应问题虽然是一个必然的现象,但是不同的学生的主观反应却又不同。以往研究显示,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并且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因此,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的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认为角色适应是影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一个关键因素,角色适应是指个体为与其所承担的新角色或所处的新环境保持和谐状态,而采取的心理调适及行为反应。本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编制《大学新生角色适应问卷》,并且运用自编问卷对大学新生的适应问题进行测查,以探讨大学新生的适应情况。同时,运用《大学生人格健康调查表》(UPI)对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进行考查,以了解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探讨角色适应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和工具。在对大学新生深度访谈的基础上,结合心理咨询实践,编制出“大学新生角色适应初测问卷”。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确定了问卷因素结构,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进行检验,并对初始模型加以修正,最后形成了《大学新生角色适应问卷》。采用《大学生人格健康调查表》和自编的《大学新生角色适应问卷》对676名大学新生进行测查,了解大学新生的角色适应特点和心理健康状况,并通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探讨大学新生角色适应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表明:1.编制的《大学新生角色适应问卷》共34个题项,由一般角色适应性、地位角色适应性、人际角色适应性、经济角色适应性、生活角色适应性5个因子构成,能解释总变异量的46.65%;问卷总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0,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在0.69~0.81之间,各维度间的相关系数在0.21~0.72之间,各维度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60~0.79之间;修正模型的拟合指数χ2/df为3.20,RMSEA为0.06,NFI为0.91,NNFI为0.93,CFI为0.94,表明问卷具有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用来研究大学新生的角色适应问题。2.大学新生角色适应总均分为3.38,表明大学新生总体适应情况较好;其中,生活角色适应性维度的均分最高为3.95,而一般角色适应性维度均分最低为2.84;大学新生角色适应存在着生源、学校、是否独生子女的显著性差异,不同生源的学生在经济角色适应性和生活角色适应性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来自城市、城镇的学生在经济角色适应性上好于来自农村的学生(p<0.001);而在生活角色适应性上,来自农村、城镇的学生好于来自城市的学生(p<0.001);不同学校的新生,除经济角色适应性维度外,在其他各维度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其中,在一般角色适应性上,财经类学校与师范类学校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在地位角色适应性上,财经类学校的均分高于师范类和医学类学校,且都达到了显著水平(p<0.001);在人际角色适应性上,综合类学校、财经类学校的均分均显著高于师范类学校(p<0.001);而在生活角色适应性维度上,师范类、财经类、综合类学校的均分均显著高于医学类学校(p<0.001)。3.大学新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较好,总体UPI得分平均分为13.43,UPIⅠ类学生筛选率是28.34%,UPIⅡ类学生的筛选率为32.05%,UPIⅢ类学生的筛选率为39.61%;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集中表现在自我否定、缺乏自信、过于担忧、强迫症倾向、情绪不稳定;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在性别、学校、是否独生子女、学生来源、是否学生干部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大学新生角色适应各维度及总均分与心理健康具有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UPI三类水平的大学新生,角色适应也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表现为角色适应性越好,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将大学新生角色适应得分分为高分组和低分组两组,其UPI均分差异也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01);总之,角色适应性好的大学新生心理越健康;大学新生角色适应对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角色适应的4个因子逐步进入回归方程,依次是地位角色适应性、人际角色适应性、一般角色适应性、经济角色适应性,能联合预测UPI总分31.8%的变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