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外交方面,国家对非通用语人才的需求都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非通用语教师作为非通用语人才储备和培育的主要力量,其专业身份认同会影响非通用语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学术界对英语教师的身份认同研究较为广泛,但是对非通用语教师的身份认同,尤其是专业身份认同缺乏应有的关注。事实上,非通用语新手教师在学历层次和科研能力等方面存在的现实困境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专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外交方面,国家对非通用语人才的需求都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非通用语教师作为非通用语人才储备和培育的主要力量,其专业身份认同会影响非通用语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学术界对英语教师的身份认同研究较为广泛,但是对非通用语教师的身份认同,尤其是专业身份认同缺乏应有的关注。事实上,非通用语新手教师在学历层次和科研能力等方面存在的现实困境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专业身份认同和专业发展。鉴于此,本研究基于社会身份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以个体、学校和国家不同层面非通用语新手教师的专业认知、专业情感和专业发展形成过程为理论分析框架。通过质的研究,旨在深入考察X大学六位非通用语新手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复杂过程,了解高校一线非通用语新手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的困境并尝试提出化解路径。通过对半结构式访谈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研究发现:高校非通用语新手教师专业发展上的困境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科研能力存在短板,使得非通用语新手教师难以实现全面的专业发展;二是院校提供的专业支持与非通用语新手教师的专业能力不匹配,使得非通用语新手教师难以实现充分的专业发展;三是非通用语新手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外部社会环境影响较大,使得非通用语新手教师难以实现持续的专业发展。最后,基于这三大困境,本研究尝试从非通用语新手教师个体、以及他们所处的学校和国家三个层面提出化解该困境的可行路径。旨在帮助非通用语新手教师解决现实问题,更好地实现自身专业发展和价值使命,同时向致力于研究非通用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学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素材。
其他文献
本文研究对象为北宋僧人送别诗,从他们诗歌的题目和创作群体的基本情况谈起,北宋僧人送别诗题目中增加了记事性因素,并开始出现长题。按照宗派来看,北宋写作送别诗有三大群体,即天台宗、云门宗和临济宗,他们或时代相近互相送别唱和,或世系相联,结为紧密的创作群体。接着,本文讨论了北宋僧人写作送别诗的缘由,主要有以下三点:行脚之风、报恩孝亲、与文人交往。离别牵动着人的思绪,北宋僧人在送别诗中表达留恋感伤、漂泊怀
本篇论文主要从巴蜀与两京间区域交通的概况、巴蜀—襄洛线诗歌书写的情感特质及沿途诗人行止考略、峡江水道诗性地理空间的动态考察、唐人峡江记忆的生成与深化、巴蜀—襄洛线的唐宋变迁五个角度来展开论述,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详细梳理巴蜀与两京间区域交通的基本情况,从唐人出入巴蜀“西入东出”现象切入,分析唐人出入巴蜀时对路线的选择及其原因。结合相关唐人别集、总集、地理志和今人研究著作,明确该区域内形成的以长
小说《第七天》自问世起便因其内容涉及到许多社会和现实问题而备受争议,亡灵叙事及小说内容的荒谬性也受到了读者的热议。小说出版后不久,法国媒体就刊文介绍了这部小说。余华的小说在法国的受欢迎程度是显而易见的。目前,针对这部小说的译本研究还很少,而小说的法译本研究更是屈指可数。因此,该小说法译本现有的研究视角少而单一。因此,我们对《第七天》这部小说的法译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在对余华及其小说现有的研究基础上,
社会学视角作为一个研究翻译现象的新视角,自上世纪末以来受到翻译界学者的高度关注,如今已发展成社会翻译学视角。该视角认为翻译实践本质上是社会实践,此外,该视角关注社会因素对翻译实践及翻译产品的影响。罗慕士翻译的《三国演义》全译本整体上呈现出两大翻译特点:充分性和可接受性。该翻译活动由外文出版社主动发起,其社会属性极其明显。译本呈现出的充分性和可接受性也是该活动涉及的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综观
本文以尼撒的格列高利(Gregory of Nyssa,约335~395年)的作品《驳欧诺米》(Contra Eunomium)为根据,探究他因维护三位一体正统教义而发展出的独特的否定神学思想。格列高利的护教意图在于通过确立上帝对人类思想的绝对超越性从而消解人类思想界定上帝本质的可能。格列高利否定神学的核心是反思人类知识,通过分析人类的知识对象、知识过程以及知识的一般特点。格列高利向我们表明,上帝
苏赫拉瓦迪是中世纪思辨苏非的早期代表人物和伊斯兰哲学光照学派的创始人。作为一名12世纪的伊斯兰学者,他创立的光照学派传统经久不衰,在伊斯兰世界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本文将从苏赫拉瓦迪的光照问题入手,探究其光照思想的渊源、主要内容以及影响。导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缘由,对国内外苏赫拉瓦迪光照思想的相关文献进行简单梳理。第一章:介绍苏赫拉瓦迪的生平、时代背景,思想渊源及其重要作品。苏赫拉瓦迪光照思想的产
佛教的旨归是超现实的信仰追求,但作为社会实体其发展离不开物质基础的保证。寺院经济是影响佛教发展的重要部分,只有弄清影响寺院经济各种因素,才能对佛教的发展有着更直观的认识。纵观历史,汉传佛教的兴衰也与寺院经济的发展状况密不可分。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佛教的发展在新时期也面临商业化、过度世俗化等问题。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如何在保持佛教精神的同时让当代汉传佛教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制度,形成汉传佛教
苏轼和黄庭坚同为我国宋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书法家,世称“苏黄”,是宋“尚意”书风的扛大旗者,又都与巴蜀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苏轼,四川眉山人;黄庭坚,绍圣元年因简牍得罪,被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元符元年为避亲嫌,又迁移至戎州,靖国元年蒙赦东归,在巴蜀谪居六年之久。苏轼与黄庭坚乃是师友关系,元祐年间同在京中任职,交游唱酬频繁,黄庭坚拜入苏轼门下成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从苏轼学习书法,黄庭坚书法在一定程度
彭际清是清代著名的居士,他的思想经历了从儒家到道教再到佛教的转变。他最终选择成为一名佛教居士,开始了其弘法利生的生涯。他编撰理论性著作,调节儒佛矛盾以劝诫精英阶层,又编著教化类著述以劝导大众阶层。彭际清还致力于慈善事业,注重周济贫困孤寡,并从事刻经、饭僧、放生等善行。他解行并重,对于清代居士佛教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佛教进一步渗透民间,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到佛教中来。在这种情况下,彭际清编
现有的语言和移民相关的研究主要关注西欧和英语国家。迄今为止,我们对语言如何塑造外国移民在新兴移民目的地(如中国)的生活轨迹了解甚微。鉴于中国在国际社会影响力的提升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显著成效,中国在扩大面向周边邻国的门户时,也吸引了数以百万计的外籍劳工越过边境,来到中国边境省份寻求跨国财富。在中国西南部地区,与缅甸、老挝和越南接壤的云南更是如此。本研究定位于中缅最大的边境城镇瑞丽,这里有超过1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