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超疏水表面通常是指接触角大于150°,滚动角小于10°的表面。超疏水表面水滴的滚动作用带来的自清洁效应,使其在太阳能电池板、信息玻璃、纺织品及建筑物等众多领域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然而,超疏水表面的清洁机制难以解决油类有机物的污染,极大地限制了其在复杂环境中的应用。将光催化材料(如纳米TiO2)引入超疏水表面拓展其在自清洁领域的应用,成为超疏水表面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文依托“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超疏水表面通常是指接触角大于150°,滚动角小于10°的表面。超疏水表面水滴的滚动作用带来的自清洁效应,使其在太阳能电池板、信息玻璃、纺织品及建筑物等众多领域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然而,超疏水表面的清洁机制难以解决油类有机物的污染,极大地限制了其在复杂环境中的应用。将光催化材料(如纳米TiO2)引入超疏水表面拓展其在自清洁领域的应用,成为超疏水表面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文依托“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C0700904),针对超疏水表面对污染物清洁的单一性和在复杂环境中应用的局限性问题,提出了利用钛-硅双组分、微-纳多尺度结构的复合微球实现表面超疏水-光催化性能复合的技术路线,构建了一种具有“滚动-降解”(R-D)双重自清洁效应的超疏水钛-硅复合表面,为超疏水表面在自清洁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性成果如下:(1)建立表面的R-D双重自清洁机制,针对该机制提出了一种微-纳三尺度、钛-硅双组分复合微球的设计原则。针对复杂环境中表面污染物种类的多样性,建立结合超疏水滚动清洁、光催化降解清洁的R-D双重自清洁机制。对球形几何单层紧密排列的表面进行理论计算发现,与单尺度球形几何相比,双尺度球形几何构建的二级粗糙结构将表面接触角由127.6°提升至141.9°,三尺度球形几何构建的三级粗糙结构进一步将表面接触角提高至158.4°,实现了表面的超疏水性能。将纳米TiO2引入双尺度树莓状SiO2微球表面,设计微-纳三尺度(250/40/10 nm)、钛-硅双组分复合的微球以此构建三级粗糙表面,结合低表面能材料聚二甲基硅氧烷,从而实现光催化、超疏水性能的复合。(2)对SiO2微球的粒径和微-纳尺度结构进行调控,探究了微球中纳米尺度结构及其引入方式对疏水性能的影响规律。采用St(?)ber法通过催化剂、溶剂、硅源等多因素对单尺度SiO2微球的尺寸在150-800 nm范围内调控;采用“成核-生长-熟化”模型解释了硅源滴加时间对SiO2粒径的影响机制,应将其控制在10-60 min。以聚苯乙烯为模板(~250 nm)通过硅源、催化剂对模板表面的SiO2颗粒在20-50 nm尺度范围内调控,得到微-纳双尺度树莓状SiO2微球。不同尺度结构的SiO2微球构建的表面粗糙度不同,具有微-纳双尺度的树莓状SiO2比单尺度SiO2微球更容易实现表面的多级粗糙结构,将表面接触角由126°提升至160°,实现了表面的超疏水性能;将纳米尺度的SiO2通过物理混合的方式引入粗糙表面,其接触角仅为135°,远低于双尺度复合的SiO2微球构建的粗糙表面,表明了双尺度微-纳结构的SiO2微球在超疏水表面制备中的优异性。(3)在双尺度树莓状SiO2微球表面引入纳米TiO2得到三尺度结构的钛-硅复合微球,实现了表面超疏水、光催化性能的复合。将粒径约5-10 nm的TiO2通过化学键合负载于双尺度(250 nm/40 nm)的SiO2微球表面,得到了三种尺度结构(250/40/10 nm)的钛-硅复合微球;与双尺度SiO2、物理方式混合的TiO2和SiO2颗粒进行对比,探讨了纳米TiO2及其引入方式对所构建表面的超疏水性和光催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TiO2的引入不仅赋予表面良好的光催化活性,而且使表面接触角由146.5°提高至156.2°;与物理方式引入纳米TiO2的粗糙表面相比,三尺度钛-硅复合微球构建的表面光催化效率由82.8%提升至92.9%,且其接触角也由152.4°提高到156.2°。利用微-纳三尺度钛-硅复合微球成功制备了具有良好光催化性能的钛-硅复合表面。(4)将超疏水钛-硅复合材料应用于石膏、水泥基体表面,为建筑材料表面R-D双重自清洁功能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撑。针对石膏、水泥基体材料,分别引入不同的超疏水钛-硅复合表面处理技术,得到兼具光催化与超疏水性能的石膏/水泥基表面。在石膏基体浇筑3 min后进行超疏水处理,得到接触角为155.9°的表面;在水泥基体浇筑5 min后进行超疏水处理,得到接触角为161.8°的表面。石膏、水泥基体表面依靠R-D双重自清洁机制的作用,不仅清除掉表面颗粒类无机污染物,且将油酸污染后降至120°以下的表面接触角恢复至150°以上;该表面还具有良好的耐酸碱性、耐紫外老化性、耐水冲击性;为超疏水表面R-D双重自清洁功能的实现及其广泛应用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
其他文献
从电动汽车中退役下来的锂离子电池(简称退役动力电池)仍然具有较高的可用容量和实用价值,对其进行梯次利用可降低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成本,提升动力电池可利用价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然而,梯次利用过程中电池的老化会造成电池内部状态和输出性能的改变,给电池的有效管理带来不确定性,进而影响梯次利用的顺利开展。因此,围绕退役动力电池梯次利用过程中的电池管理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研究十分必要。本论文针对退役动力电池有
建材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基础性建材工业提供各种技术装备的制造产业总称,是建材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建材装备产品具有单件产值大、结构工艺复杂、生产周期长、高度定制化生产等特点,使得订单执行过程中的进度与成本控制成为建材装备制造企业关注的焦点与难点。基于此,本文针对建材装备制造企业订单执行过程中的进度与成本控制问题,以订单为核心载体,围绕“订单分解—订单重组—订单分配—订单生产—订单交付
浮筏隔振系统是一种有效的减振降噪装置,能够较好地抑制机械振动向船体的传递,筏架是浮筏隔振系统的中间结构,在减振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传统金属筏架的阻尼小,在以往研究中阻尼因素往往被忽略。碳纤维复合材料(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CFRP)具有轻质高强和阻尼性好等优点,用它作为筏架材料,再结合结构阻尼,会获得优异的减振效果。开展材料与结构阻尼一体化筏架振动阻尼性能
吸波材料能吸收、衰减入射的电磁波,并将其转换成热能或其他形式的能量耗散掉。它在军事雷达隐身和民用防护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宽频吸收是吸波材料的核心指标之一。随着现代雷达和通讯技术的工作频带越来越宽,对吸波材料的吸收带宽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本学位论文围绕实现微波频段宽带强吸收的目标,致力于发展传统磁性吸波材料和超材料的复合新策略,阐明宽带吸波和宽带可调谐吸波两类复合超材料吸波体的设计原理和制备新方法。具
尖晶石型透明陶瓷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以及良好的热性能和化学稳定性,此外立方晶体结构使得其从紫外到中红外波长范围内都表现出很高的光学透过率。因此,该类材料在国防和民用等领域的应用如透明装甲、红外窗口、头罩和透镜等正日益受到关注。目前已广泛研究并开发的尖晶石型透明陶瓷主要有Mg Al2O4和Al ON等,其中Mg Al2O4透明陶瓷的机械性能有待提高、Al ON透明陶瓷的光学透过范围较窄,在一些领域的
华北自1950年代以来经历了严重的干旱化趋势,国家启动了南水北调的重大战略工程以缓解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状况。因此理解过去华北干湿变化成因和预测其未来10-30年演变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社会意义。那么,1950年代以来的这种趋势究竟是人类活动影响还是自然变率?由于以往研究所用的资料多数是1950年以后的,因此对这个问题存在争议。我们利用1900–2010年的观测数据,研究了华北干旱的多年代际变率(50
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具有优异的力学强度,可提高建筑构件的承载能力,减小构件尺寸和钢筋用量,但存在着收缩大、需要蒸养和表观密度大等不足,制约了其在大跨度桥梁、超高层建筑结构领域的推广与应用。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轻质低收缩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制备及其微结构形成机制”(51878003)以及湖北省技术创新专项重大项目“轻质超高性能混凝土开发及其在预制拼装桥梁工程中应用”(201
可持续能源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日后生存的空间与质量。以电催化氧还原和氧析出反应为动力根源的电化学能源存储和转换器件具有绿色环保、高能量密度和高库伦效率等优点,近年来受到科研工作者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青睐。然而,电催化氧还原和氧析出反应过电势较高和动力学缓慢,制约了其规模化应用。目前商业化应用的氧还原反应电催化剂为铂合金而氧析出反应电催化剂为氧化铱和氧化钌,这些金属作为电催化剂的缺点是价格昂贵、
泡沫塑料因化学性质稳定、轻质、高比强度、具有优异的缓冲吸能特性,在民用和军事领域获得了大量应用。微孔聚合物泡沫在传统泡沫塑料的基础上将泡孔尺寸降低到10μm数量级,进一步提高了力学强度,从而拓宽了其应用范围。在一些极端的应用场景下,泡沫塑料因受到不同强度的力学载荷会产生或快或慢的变形,其应变率往往跨越多个数量级,因此研究微孔泡沫在宽应变率下力学响应行为,如本构关系和失效机制,对于其实际应用具有十分
稀土发光材料在照明、显示、光通讯、固体激光器和光储能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近年来,稀土离子掺杂基质材料以实现稀土离子的高效发光成为热点。氧化物微晶玻璃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但是其声子能量较高。为了实现稀土离子的高效发光,需要在氧化物微晶玻璃中探寻一种具有低声子能量且能容纳稀土离子较多的晶相。稀土钛锆酸盐,化学通式为A2B2O7,具有烧绿石结构或缺陷型萤石结构,该晶相对稀土离子有较大的溶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