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国内原油对外依存度将上升至60%,而国内大多数油田相继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稳产基础薄弱,针对国内石油短缺的严峻形势,如何有效的增产稳产成为石油工作者十分关心的重要话题。濮城油田西区沙二上2+3油藏注水开发时间长达三十多年,现在处于高含水期,剩余油赋存规律认识不清,而该区夹层较为发育,夹层对剩余油控制作用尚不清楚。在充分利用岩心、测井、分析化验、生产动态等资料的基础上,针对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对该区进行油藏描述与剩余油分布研究。研究结果如下:基本的构造格局保持不变,新增小断层7条。濮城油田西区沙二上2+3油藏属于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微相可划分为河道微相、河道间微相、前缘席状砂微相、远砂微相、深湖-半深湖相等5种沉积微相。考虑泥质含量的影响对该区孔渗物性进行重新解释。结合取芯井资料与测井曲线研究,利用微电极、微梯度及自然伽马回返幅度建立不同夹层的定量识别标准。夹层的分布规律与距离物源的远近、沉积微相有一定的联系。距离物源距离的远近决定了夹层发育规模和夹层厚度大小。夹层集中发育在前缘席状砂及远砂微相中。前缘席状砂微相中,夹层稳定性在4种沉积微相中最好。对7个主力小层稳定夹层进行追踪,计算其对储量的控制作用,稳定夹层控制储量占濮城西区沙二上2+3油藏地质储量的18.01%。采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对概念夹层模型进行研究,研究了不同夹层参数对油藏开发效果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夹层参数对油藏开发效果的影响程度大小。利用生产动态资料对剩余油进行定性研究,建立实际油藏数值模型对剩余油进行定量研究,分具体小层、不同小层类型、不同含水级别、不同剩余油饱和度范围及剩余油具体类型进行剩余油定量评价,寻找剩余油富集地区,寻找挖潜重点方向。鉴于夹层对剩余油具有较显著的控制影响作用,采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建立包含夹层的实际油藏模型,研究不同类型夹层对剩余油平面、纵向赋存规律的影响作用,为针对性挖潜措施的提出打下基础。2012年油藏描述开展以来,充分利用油藏描述研究成果,不断的将取得的新认识、新成果应用于油田实际生产开发中,已实施措施油井20井次,水井16井次,累计增油2287t,投入产出比1:1.69,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针对稳定夹层上下油层存在较多剩余油的实际情况,对剩余油富集区油水井采取相应调整挖潜措施,并采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对各个方案进行开发预测。采收率提高幅度达6个百分点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