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语词汇情绪信息激活的差异揭示了语言和情绪之间的相互作用,大量研究表明,对于早期双语者而言,双语词汇情绪信息的激活几乎无差异;对于发展不平衡晚期双语者而言,第一语言词汇情绪信息激活比第二语言强;且对于影响双语词汇情绪信息激活差异的因素,如第二语言的使用频率、熟悉度以及习得环境等都已达成了共识。而对于典型的晚期双语者——第二语言学习者双语之间的差异的研究则相对缺乏;并且近年来情绪冲突范式为探讨词汇情绪信息的自动激活提供了新的方法,而对于采用该范式比较双语词汇情绪信息激活的差异的研究则相对缺乏。以已有研究为基础,本研究通过采用面孔-词Stroop范式,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中国英语学习者双语词汇情绪信息激活的差异,并探讨在该范式中词汇的呈现时间对该差异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ERPs实验技术提供神经机制的证据。实验一通过设置不同的SOA对比双语词汇情绪信息激活的差异以及探讨SOA对该差异的影响;实验二在排除面孔的情绪信息对词汇情绪信息早期激活的影响的基础上,探讨在SOA为300ms时双语词汇情绪信息激活的差异的神经机制。
研究结果与结论:
(1)在SOA为0ms时,中国英语学习者在情绪冲突任务中,词汇和面孔效价一致时的反应速度快于不一致,且第一语言的Stroop效应显著大于第二语言。这一结果表明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在情绪冲突任务中双语词汇的情绪信息都得到了相应的激活进而对面孔的识别产生了影响,并且第一语言词汇情绪信息的激活程度强于第二语言。
(2)在SOA为300ms时,中国英语学习者在情绪冲突任务中,词汇和面孔效价一致时的反应速度快于不一致,第一语言的Stroop效应和第二语言无显著差异。这一结果表明了词汇在得到预先呈现后,其情绪信息对面孔的识别产生了影响,并且词汇的呈现时间能够影响中国英语学习者双语词汇的激活程度。
(3)在早期时间窗(260-350ms),第一语言情绪词诱发的EPN平均波幅显著大于第二语言情绪词。这一结果表明了在排除不相关刺激的干扰时,第一语言词汇的情绪信息比第二语言的激活更为自动化。
(4)在晚期时间窗(350-550ms),词汇和面孔效价不一致诱发的N450平均波幅比一致大,第一语言词汇和面孔效价不一致时诱发的N450平均波幅比第二语言大且一致时二者无差异。这一结果表明了不一致条件比一致条件诱发了更大程度的情绪冲突,第一语言情绪词比第二语言在不一致条件下对面孔的识别起到了更大的阻碍作用,即第一语言词汇的情绪信息比第二语言的激活程度大。
(5)在晚期时间窗(650-850ms),双语情绪词诱发的LPC平均波幅之间无差异,这一结果表明了双语词汇的情绪信息都得到了相应的分析评价;而在特定的脑区第二语言词汇和面孔效价一致比不一致诱发更大的LPC平均波幅,表明了第二语言词汇的情绪信息在较长时程下也引发了被试的心理预期。
研究结果与结论:
(1)在SOA为0ms时,中国英语学习者在情绪冲突任务中,词汇和面孔效价一致时的反应速度快于不一致,且第一语言的Stroop效应显著大于第二语言。这一结果表明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在情绪冲突任务中双语词汇的情绪信息都得到了相应的激活进而对面孔的识别产生了影响,并且第一语言词汇情绪信息的激活程度强于第二语言。
(2)在SOA为300ms时,中国英语学习者在情绪冲突任务中,词汇和面孔效价一致时的反应速度快于不一致,第一语言的Stroop效应和第二语言无显著差异。这一结果表明了词汇在得到预先呈现后,其情绪信息对面孔的识别产生了影响,并且词汇的呈现时间能够影响中国英语学习者双语词汇的激活程度。
(3)在早期时间窗(260-350ms),第一语言情绪词诱发的EPN平均波幅显著大于第二语言情绪词。这一结果表明了在排除不相关刺激的干扰时,第一语言词汇的情绪信息比第二语言的激活更为自动化。
(4)在晚期时间窗(350-550ms),词汇和面孔效价不一致诱发的N450平均波幅比一致大,第一语言词汇和面孔效价不一致时诱发的N450平均波幅比第二语言大且一致时二者无差异。这一结果表明了不一致条件比一致条件诱发了更大程度的情绪冲突,第一语言情绪词比第二语言在不一致条件下对面孔的识别起到了更大的阻碍作用,即第一语言词汇的情绪信息比第二语言的激活程度大。
(5)在晚期时间窗(650-850ms),双语情绪词诱发的LPC平均波幅之间无差异,这一结果表明了双语词汇的情绪信息都得到了相应的分析评价;而在特定的脑区第二语言词汇和面孔效价一致比不一致诱发更大的LPC平均波幅,表明了第二语言词汇的情绪信息在较长时程下也引发了被试的心理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