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从信息网络的角度关注了机构投资者的信息互动带来的股市波动。许多研究认为,网络在金融市场信息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社交网络是投资者获取信息的重要媒介。基金网络成员存在某种信息交流方式,通过信息共享和普遍的社会学习,一种策略或观点会通过信息网络进行传播,进而对其他成员的投资决策产生影响,我们将这一过程称之为网络效应。而信息网络对资产价格同样具有重要影响,网络成员间的信息互动会通过交易行为最终延伸到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信息网络的角度关注了机构投资者的信息互动带来的股市波动。许多研究认为,网络在金融市场信息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社交网络是投资者获取信息的重要媒介。基金网络成员存在某种信息交流方式,通过信息共享和普遍的社会学习,一种策略或观点会通过信息网络进行传播,进而对其他成员的投资决策产生影响,我们将这一过程称之为网络效应。而信息网络对资产价格同样具有重要影响,网络成员间的信息互动会通过交易行为最终延伸到资产价格变动之中。综上所述,本文受两方面内容的启发,一方面机构投资者的投资决策离不开信息的贡献,另一方面其交易行为又不可避免地对股票价格波动造成冲击。因此,这引发了本文对以下问题的思考:机构投资者的信息互动对股市风险会产生何种影响?机构投资者能够稳定市场还是会加剧市场波动?不同情形下股市风险对信息网络效应的敏感程度有何不同?为了厘清上述问题,本文基于信息互动和行为传染的角度,考察机构投资者投资行为的信息机制与市场效应,检验机构投资者信息互动对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本文的研究框架如下:第一部分背景,包括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第二部分文献回顾和评述,涵盖股价总体波动和股价特质波动的风险来源、信息网络构建方法以及信息互动与资产价格波动的文献总结,为后续的假说检验提供理论支持。第三部分研究设计,首先对基金信息网络和股票信息网络构造方法进行说明,然后基于信息共享机制设计主要实证模型。第四部分实证检验,首先通过直观的分布图像对网络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然后基于研究设计考察机构投资者信息互动对股市波动的影响,最后探讨了信息透明度对机构投资者信息互动与股市波动的中介效应。第五部分,异质性检验,考察不同处置效应、不同市场行情下机构投资者信息互动的市场反应。第六部分结论与展望,总结文章研究成果并提出政策建议,针对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具体来讲,本文利用2005年至2020年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重仓股数据和A股上市公司数据,构造了由基金共同持股所形成的基金信息网络和股票信息网络,以网络中心度和残差网络密度指标作为信息互动效率的代理变量,考察了机构投资者信息互动与股价总体和特质风险之间的关系。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股票信息网络效率对股价总体波动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说明机构投资者信息互动能够为市场稳定发挥重要的作用;(2)股票信息网络效率与股价特质性波动显著负相关,说明机构投资者信息互动有利于降低市场噪音干扰进而降低股价特质风险,支持了股价特质波动的噪音效应假说;(3)在市场行情下行、股票持仓变动为正、分析师关注增加时,股价总体和特质波动受股票信息网络影响下降的更明显;(4)增加企业信息透明度是基金信息共享降低股市风险的中介渠道。股票网络的度和密度越大,市场越稳定?从直观感受而言,这可能与人们的认识不符。但是现有文献对机构投资者与市场波动的关系也持有不同的看法,部分文献认为机构投资者更多表现出羊群效应和操纵行为(Brown et al.,2013;史永东和王谨乐,2014),而另一部分文献则指出机构投资者具有审慎理性等特点能够促进股票价值回归基本面水平(Wermers,1999;祁斌等,2006)。本文结论表明基金持股信息网络密度和中心度的增加可以显著抑制股价波动,这与机构投资者信息互动能够促进私有信息融入股价存在一定的关联,而信息透明度对股票信息网络与股价总体波动的中介效应进一步验证了机构投资者信息互动能够改善股票的信息环境从而降低股价波动,即机构投资者更多发挥理性决策的功能。以往关于机构投资者对市场波动冲击的研究聚焦于持股比例与市场风险之间的关系,本文则着重探究机构投资者投资策略背后的信息偏好和行为逻辑,研究支持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能够降低股市收益不确定性,发挥稳定市场的功能。本文的研究拓展了投资者行为与股市效应相关领域的研究,有利于加深对机构投资者和资本市场的认识,对于加强市场风险管理、丰富投资策略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政策启示来看,我们应该继续推进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完善投资者结构,引导理性投资行为。投资者要具备识别市场状况的能力,并及时匹配相应策略。监管部门应加快机构投资者信息披露的频率和质量,维护金融市场稳健运行。
其他文献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迅速攀升,但同期投资增长却渐显疲软。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经济进入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与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新常态,亟需转变以要素驱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逐步摆脱资本依赖,通过创新引领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因此,“去杠杆”与“促创新”成为中国当前阶段的两大任务,这又进一步引出了两者之间是否能够产生良好协同效应的问题。研究企业创新对
近年来,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部分国家实施了各种气候政策,对全球经济活动产生明显影响。本文主要着眼于气候政策对中国碳密集型行业出口贸易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首先,本文对气候政策影响中国碳密集型行业出口贸易的理论机制进行探讨;其次,本文梳理了全球和中国气候政策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中国碳密集型行业出口贸易的现状;然后,本文利用双重差分(DID)的方法,以2016年《巴黎协定》的生效作为政策冲击进行实证分析,
隐喻理论在近现代语言学家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等人的研究中逐渐发展出一套系统化的认知语言学,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信息传达的手段,对于表达情感、心理、思想等抽象形态的事物有着具象化、生动化的优势。查尔斯·福尔切维尔(Charles Forceville)在隐喻认知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研究,从广告中的视觉隐喻角度发展出的多模态隐喻理论的更是与现代传媒综合模态相结合,能够通
近年来,我国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经济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企业作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可忽视的经济主体,其环境责任行为受到了社会公众的关注。企业履行环境责任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然而由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存在超额利润差,越来越多的实体企业为获取资本收益进行金融化,出现了“脱实向虚”的苗头,产业资本大量流入金融、房地产领域,导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难以推进。本文首先在梳理国内外企业金融化和环
物质性是当代西方媒介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理论家们思考数字时代、考察技术媒介、分析传播场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维度之一。但在文学研究领域,文学性与物质性总是二元对立,文学世界是一个与物质世界对立而生的情感空间,这一观念使得物质性问题成为文学研究的盲点。在此背景下凯瑟琳·海勒探讨了文学的物质性取向,并对文学物质性问题进行本体论的研究。受物转向思潮的影响,海勒拒绝物质性与文学性的二元对立思想,认为物质性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衍生于货币、股票、利率、贵金属等传统金融产品,并且以自身杠杆性的信用交易为特征的新型金融交易工具——期货、期权,经历了一个从诞生到迅速发展的过程。金融衍生品以其特有的信用交易以及套期保值等特点逐渐成为了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推动力。其中期权因其和其他衍生品不同的特点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套期保值、杠杆投机等方面。同时,现有文献中对于股票的横截面收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我国的债券市场已经进入违约常态化,“刚性兑付”已经不复存在,信用评级作为衡量信用风险的重要指标,受到众多投资者与监管机构的重视。信用评级能够解决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为市场提供更多的增量信息。其中,主体信用评级由于能够更全面地反映企业的长期信用风险,是包括投资者在内众多市场参与者更为关注的对象。随着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的不断发展,拥有资质的评级机构越来越多,信用评级质量问题浮出水面。近年来,
主体作为有史以来最重要的哲学命题之一,是人们在逐步感知、认知外部环境过程中不断建构起来的自我。作为主体物理维度的身体,以及主体精神维度的意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推动主体的感知和认知层面的建构。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作为一个关键因素日益参与到主体的建构过程中,凭借发达的生物医学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改写着主体的身体和意识,带来感知主体的混乱以及认知主体的动摇。不过碍于社会现实的约束,很多技术只
布莱希特是二十世纪一位具有创新和开拓精神的著名戏剧家,其戏剧理论与戏剧实践带有革命倾向,在戏剧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试从“技术”入手,阐述布莱希特利用新的戏剧技术创造新的戏剧形式。这种戏剧形式打破了亚里士多德式的传统戏剧的羁梏,实现了戏剧审美与教育的双重功能。具体内容如下:第一,布莱希特戏剧理论中技术问题的提出。首先,在法西斯的残酷统治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情况下,走向科学的艺术是布莱希特在政治思
段位性作为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重要形式特征,作为诗歌叙事学领域的核心理论,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将诗歌分成线、空间和可能意义的离散片段的方式——来看待诗歌,同时,特别强调换行、换节、句法选择等多种对诗歌成分进行选择、部署和重组的操作。本文主要关注现代汉诗文本的三大要素:段位性、叙事性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评估段位性时,本文主要关注它在视觉上、听觉上、语义上以及意象层面的形式特征;在评估叙事性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