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从2007年5月~2008年2月,测定闽江河口湿地主要植物群落的生物量、不同植物群落及土壤的碳含量,量化研究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为正确评估闽江河口湿地的碳汇贡献、研究碳循环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完善循环的动态平衡机制等提供基础数据资料。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闽江河口主要植物群落的生物量季节动态规律:4月下旬返青后,5月份植物体进行营养生长,生物量较小;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进入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期,生物量逐渐增加,经过一段时间,而后因植株衰老、枯死体量增加,生物量又开始下降。植物体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的最大值出现在8月份,鳝鱼滩互花米草群落、芦苇群落、咸草群落的总生物量的最大值分别为40.96 t·hm-2、41.30 t·hm-2、31.17 t·hm-2。从鳝鱼滩主要植物群落的平均生物量比较中,互花米草群落的平均生物量(34.04t·hm-2)>芦苇群落的平均生物量(27.21 t·hm-2)>咸草群落的平均生物量(20.21t·hm-2)。人为开垦湿地,改变湿地的土壤类型、干湿程度,影响植物体的生长,湿地植物群落的生物量也存在差别。在一个生长周期中,鳝鱼滩芦苇群落地上部分生物量为13.18 t·hm-2-26.18 t·hm-2,而蝙蝠洲芦苇群落地上部分生物量为12.61 t·hm-2-20.94t·hm-2。2)鳝鱼滩互花米草群落和芦苇群落的地上部分植物碳含量的季节变化是:5月>8月>11月,鳝鱼滩咸草群落的地上植物碳含量变化规律不明显。互花米草群落、芦苇群落、咸草群落地上部分平均植物碳含量分别为34.57%、38.27%、37.08%。鳝鱼滩三个植物群落的地下根系植物碳含量变化规律是:5月<8月<11月。互花米草群落、芦苇群落、咸草群落的地下根系平均植物碳含量分别为36.62%、36.28%、30.89%。3)鳝鱼滩不同植被滩涂,各土壤剖面碳含量变化趋势不相同,规律性较不明显。天然滩涂湿地碳积累是气候和环境条件的综合反映,与剧烈的气候和环境变化以及人类干扰活动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人为开垦,改变了湿地干湿交替的环境,对土壤的碳含量产生了影响。蝙蝠洲芦苇群落的土壤碳含量与鳝鱼滩天然湿地芦苇群落的土壤碳含量相比,较小。蝙蝠洲芦苇群落的土壤剖面0~20 cm、20 cm~40 cm、40 cm~60 cm土层的碳含量分别为:1.62%—1.64%、1.56%—1.61%、1.53%—1.60%。鳝鱼滩芦苇群落的各土层土壤碳含量依次为:1.65%—2.22%、1.69%—2.03%、1.53%—2.24%。4)随着土壤深度垂直增加,鳝鱼滩滩涂剖面的各土层土壤碳储量呈现逐渐增加。鳝鱼滩互花米草群落剖面由上至下,各层次平均土壤碳储量分别为23.27 t·hm-2、26.21t·hm-2、28.65 t·hm-2,鳝鱼滩芦苇群落剖面各层次平均土壤碳储量为30.30 t·hm-2、30.66t·hm-2、32.41 t·hm-2,鳝鱼滩咸草群落各层次平均土壤碳储量是24.67 t·hm-2、26.77 t·hm-2、29.02 t·hm-2。随着季节的变化,闽江口湿地的土壤碳储量逐渐增加。5月、8月、11月,鳝鱼滩芦苇群落的土壤碳储量分别为77.87 t·hm-2、92.64 t·hm-2、106.80 t·hm-2。5)裸露沙滩和滩涂的土壤碳储量均小于有植被覆盖的湿地滩涂。鳝鱼滩裸露沙洲的0~60 cm的土壤碳储量为62.06 t·hm-2,鳝鱼滩裸露滩涂的0~60 cm土壤碳储量为72.21 t·hm-2,鳝鱼滩互花米草群落的土壤碳储量值为78.13 t·hm-2。湿地生态系统中,湿地土壤层的碳储量是湿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鳝鱼滩互花米草群落、芦苇群落、咸草群落的土壤碳储量占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比例分别为86.61%、90.32%、9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