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系统地总结了迁移理论的基本观点,并指出以往的迁移理论研究主要侧重于正迁移,而对负迁移的研究较少。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消极影响,多指一种学习所形成的心理状态,如反应定势等对另一学习的效率或准确性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或是一种学习使另一种学习所需的学习时间或所需的练习次数增加,阻碍另一种学习的顺利进行和知识的正确掌握。负迁移降低了教学效率,影响了生活和工作的质量,应当加强对负迁移的研究。作为迁移理论内容的一部分,负迁移的研究可以完善迁移理论的自身结构,还可以更大程度地发挥迁移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也有利于推进迁移理论的发展。导致负迁移出现的因素是很多的,其中经常出现的就是问题之间的假性类比关系。假性类比关系就是问题之间仅在本质上相似或仅在现象上相似的关系,如果仅在本质上相似而现象不相似时,称之为现象不类比关系,象自流井与承压水井,虽然字面上不相似但它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属于承压水;如果仅在现象上相似而本质上不相似时,我们称之为本质不类比关系,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与散射作用,虽然字面上及人的一般感觉上相似,但在本质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也就是说许多问题之间不是本质和现象两个方面都相似,而往往是只有一个方面相似,这样的问题很容易导致负迁移的发生。本文列举了中学地理教学中经常出现的假性类比关系案例,并选取了部分内容通过高一与高三的学生对上述观点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材料分为三种,分别为实验组学习材料、控制组学习材料和共用的测试材料,所选班级都是在进入该年级前根据性别比例及成绩平均分开的。实验的过程是,安排高三的两个班分别学习实验组材料和控制组材料,间隔相同的时间后,对两组进行测试;安排高一的三个班学习材料,分别作为实验一组、实验二组和控制组,实验一组与控制组的学习与前者一样,当实验二组学习时,也不告知将要测验,但给他们讲解学习方法,介绍两个知识点的差异,三天后进行测验。 实验表明:无论是高一还是高三,实验组出错率都高于控制组。这主要是因为控制组只学习了一个知识点,该知识点没有受到明显的干扰,而实验组学习了两个存在假性类比关系的知识点,知识点之间产生了抑制,干扰了知识的清晰程度,因而出错较多;实验二组出错率明显低于控制组和实验一组,是因为在学习这些材料时,老师给他们讲解了注意事项,介绍了学习方法,他们学习后形成了一个清晰的认知结构,知识的稳定性也较好。无论是实验组还是控制组,高三学生的出错率都低于高一学生。主要是因为高三学生的认知结构更有利于他们学习,不论是知识数量还是学习方法,也包括对材料本身的熟悉程度,他们都比高一学生优越,因而出错较少。 通过实验可以看出,当学习的材料存在假性类比关系时容易导致负迁移发生,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到这些假性类比关系的存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克服,可以减少负迁移的发生。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文中提出了开展野外考察实践活动、重视地图运用等教与学的方法,以便减少假性类比负迁移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