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肿瘤核分级是描述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和异形性的一种方法,理想的分级系统可以反映肿瘤恶性程度,指导患者的预后。Fuhrman分级自1982年被提出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由于Fuhrman分级内容繁琐,评价指标模糊,缺乏客观性和统一性,且不同分级之间的预后差异不明显,尤其在嫌色细胞癌中。因此,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各种改良或简化的分级系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代表性的为Zisman的二阶Fuhrman分级(Zisman分级)和Ficarra的三阶Fuhrman分级(Ficarra分级)。然而相较Fuhrman分级,这些改良分级系统均未获得较大突破,临床应用受到了限制。2012年,在采纳了多位病理学家的调查意见后,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SUP)提出了新的一种核分级系统,该系统摒弃了传统Fuhrman分级系统中的主观性因素,并简化了细胞核大小的评判方法,并在2016年获得了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认可,故称之为WHO/ISUP分级。无论传统/改良Fuhrman分级还是WHO/ISUP分级,均只适用于肾透明细胞癌和乳头状肾细胞癌。Xp11.2易位性肾癌(Xp11.2 tRCC)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肾癌,具有不同于普通肾癌的病理和预后表现,关于核分级系统在Xp11.2 tRCC中应用较少涉及。目的:探究不同类型核分级系统在Xp11.2 tRCC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了 2007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南京鼓楼医院确诊的47例Xp11.2 tRCC,所有病例均经荧光原位杂交多克隆分离探针诊断。两位病理学家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所有患者的HE染色切片,主观评定出每位患者的Furman分级、Zisman分级、Ficarra分级和WHO/ISUP分级。接着,选取对每张切片中肿瘤细胞异型性最高的区域,利用图像分析软件对该区域内肿瘤细胞的细胞核形状和细胞核大小进行分析测量。其中细胞核形状包括核形状系数、紧凑度两个参数,细胞核大小包括核面积、核周长和核长轴长度三个参数。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的方法,分别评估Fuhrman分级、Zisman分级、Ficarra分级、WHO/ISUP分级、细胞核形状和细胞核大小与总体生存率(OS)、疾病无进展生存率(PSF)之间的关系。结果:47例病人中,20(42.6%)例男性,27(57.4%)例女性,平均年龄为28(3-71)岁。其中,Fuhrmanl 级 1 例(2.1%),2 级 25 例(53.2%),3 级 18 例(38.3%),4 级3 例(6.4%)。WHO/ISUP1级 2 例(5.3%),2 级 12 例(26.3%),3 级 29 例(61.7%),3级4例(8.5%)。平均核面积31.84(16.6-58.7)μm2,平均核长轴长度7.72(5.30-10.20)μm,平均核周长21.82(14.70-30.10)μm,平均核形状因子0.83(0.71-0.97),平均核紧凑度15.23(12.94-17.73)。47例病人,除2例失访外,其余45例平均随访37(1-114)月,其中9例发现疾病进展。单因素分析显示:核大小的相关参数均与OS和PFS相关,而Fuhrman分级、Zisman分级、Ficarra分级、WHO/ISUP分级、核形状相关参数均与OS和PFS无关。然而多因素分析显示核大小不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Fuhrman和WHO/ISUP分级,在Xp11.2tRCC中均不适用,而核大小参数可能对该类肾癌的预后具有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