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恩情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种重要的道德情感。它是指个体对他人帮助产生的感激之情。感恩情感的研究不仅对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同时,为社会尤其是学校教育培养青年学生的感恩情感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操作途径。对感恩情感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展开,本文拟从特质性感恩情感和状态性感恩情感两种视角加以研究。特质性感恩情感是指个体倾向于以感恩情绪来回应他人帮助的一种稳定的情感体验,从这一研究视角对其进行研究,可使我们更好地了解感恩情感的个体差异性;状态性感恩情感是指个体在受到他人帮助后产生的一种即时性情绪体验,从这一研究视角对其进行研究,可使我们更好地关注感恩情感的状态变异性。本研究在系统整合的视角下,揭示感恩情感的内涵本质,探寻感恩情感的形成机制,并对感恩情感的干预研究进行新的探索。围绕上述内容,本文进行以下四个方面具体的实证研究。第一,围绕特质性感恩情感的结构与现状展开调查研究。具体包括:在分析特质性感恩情感结构的基础上编制了《特质性感恩情感问卷》;运用自编问卷考察了目前大学生特质性感恩情感的一般现状。第二,围绕状态性感恩情感的发生问题展开实验研究。具体包括: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情境故事为刺激材料,通过实验研究探讨了利益-认知评价在状态性感恩情感中的作用。第三,围绕感恩情感的形成机制展开实验研究。具体包括:以情境故事为刺激材料,通过实验研究探讨了特质性感恩情感与利益-认知评价对状态性感恩情感的影响以及人际关系与利益-认知评价对状态性感恩情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卢家楣教授关于情绪和情感的关系及其发生机制的理论阐述,最终概括出感恩情感形成的基本模式。第四,围绕感恩情感的提升问题进行干预研究。具体包括:通过实验室研究,考察认知重评干预手段在提升状态性感恩情感中的作用,并初步探索感恩情绪的生理指标;通过现场研究,考察团体干预在提升感恩情感方面所产生的效果。通过以上研究,本文获得如下主要结论:1、自编的《特质性感恩情感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测查大学生特质性感恩情感的有效工具。2、大学生特质性感恩情感总体上处于积极正向而亟待提高的状况。大学生特质性感恩情感在性别、年级、专业、是否独生子女、是否接受过助学金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大学生特质性感恩情感在性别与年级、年级与是否接受过助学金、专业与是否接受过助学金上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3、利益-认知评价是个体产生状态性感恩情感的核心因素。实验研究表明,对施恩者的动机、施恩者付出的代价以及恩惠的价值(意义性)的评估是受惠者产生状态性感恩情感的认知条件,这三个变量的主效应在状态性感恩情感得分上存在显著的差异,但是交互效应不显著。4、特质性感恩情感与利益-认知评价对个体的状态性感恩情感有交互影响:在高利益-认知评价条件下,高特质感恩组的状态感恩得分显著高于低特质感恩组;在低利益-认知评价条件下,高特质感恩组的状态感恩得分非常显著高于低特质感恩组。5、人际关系和利益-认知评价对个体的状态性感恩情感有交互影响:在高利益-认知评价条件下,对陌生人的状态感恩得分非常显著高于对熟人的;在低利益-认知评价条件下,对陌生人的状态感恩得分非常显著高于对熟人的。6、实验室干预研究表明,个体的状态性感恩情感可以通过动机重评、代价重评、价值重评等干预方式得到提升;状态性感恩情感可能与血容量搏动频率、血容量搏动幅度、皮电等多项自主反应指标有关。7、现场干预研究表明,状态性感恩情感的日益积累可导致特质性感恩情感的提升;感恩知识讲座、感恩的认知干预训练、感恩的情绪体验训练是提升大学生感恩情感切实可行的干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