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及目的: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严重影响着冠心病介入治疗的远期预后,对于如何防止和避免支架内再狭窄一直以来是心内科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冠心病的介入治疗经历了三个重要的阶段,即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金属裸支架置入术及药物涂层支架置入术,现在主要以药物涂层支架置入术治疗为主,药物涂层能有效的抑制血管内皮过度增生,从而明显降低支架内再狭窄。尽管如此,支架置入患者中仍有10%-15%左右发生不同程度的支架内再狭窄及严重的急性血栓形成。Welt等对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的分子学及细胞学机制进行了较完整的阐述,指出现在较为确切对支架再狭窄的影响因素是炎症反应,而支架周围局部微血栓的形成能引发炎症反应,抗血小板可防止微血栓形成。因此,抗血小板聚集对防止微血栓形成,减少炎症反应,从而减少支架内再狭窄具有重要意义。氢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是现在最主要且常规的抗血小板治疗药物,从化学结构上看来,氯吡格雷抗血小板的活性是阿司匹林的110倍左右,因此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联合双抗血小板过程中,氯吡格雷占有很大的作用。由于氯吡格雷需是经P450代谢后才能发挥抗血小板作用,CYP2C19基因型严重影响着氯吡格雷的代谢,因此研究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性对于指导术后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选择,减少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有重要价值。研究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2年9月至2014年10月期间入住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心血管内科且资料完整的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的患者(均为药物涂层支架)病例数为230例,其中男性163例,女性67例,年龄45-85岁,平均61±12.55岁。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体重等,是否合并高血压病或糖尿病病史,是否有吸烟、心梗史;并测定并记录再狭窄病变部位、支架数量、支架总长度、EF值、肌钙蛋白、肌酐、造影剂用量、血小板计数等,记录患者相关药物应用情况;根据支架置入术后半年到1年内回院再次行冠脉造影术,根据其病变的程度分为再狭窄和非狭窄组;根据患者基因型的测定分为快代谢、中代谢和慢代谢组;根据是否应用胰岛素治疗分为2组;根据支架直径分为≥3.0mm及<3.0mm组;根据血脂异常与否分成2组,对这些项目进行观察及统计学分析。所有的统计学分析均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以率或频数表示。以t检验进行两组资料间的比较;两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分析采用R×C列表卡方检验并进行Pearson趋势卡方检验结果。对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因素采用单因素二分类Logistics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排除掉LDL-C异常与否、应用胰岛素与否、支架直径这三个因素的影响后,快代谢型和中代谢型的OR值从之前的0.203和0.393变化为0.091和0.257,可见,LDL-C异常与否、应用胰岛素与否、支架直径这三个因素的存在可能会夸大快代谢型和中代谢型对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的负面影响,但未造成整体结论的改变,故可认为,LDL-C异常与否、应用胰岛素与否、支架直径这三个因素对基因表型对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的影响不大。结论:1、服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患者,不同类型基因型发生再狭窄率呈线性关系,即快代谢型<中代谢型<慢代谢型。2、LDL-C高低、糖尿病应用胰岛素与否及支架直径大小影响再狭窄的发生,但最后未影响上述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