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译英方向中神经网络机器翻译译后编辑与人工翻译比较研究:过程、质量与译者态度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o82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神经网络机器翻译(NeuralMachineTranslation,简称NMT)已成为语言服务行业与翻译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近年来,特别是随着研究工具的革新,学者们进行了不少有关机器翻译译后编辑与人工翻译的对比研究,其中一个共同特点是均聚焦于一语译后编辑(即由二语译入母语),但针对二语译后编辑(即由母语译出二语)的研究鲜有,尤其是前人研究中有关二语译后编辑适用性的研究极少。基于此,本研究从翻译过程、产品质量与译者态度三大维度来探究译后编辑对于二语翻译(即中译英)的适用性,以期深化对中译英译后编辑的了解,为中译英翻译实践与中译英翻译人才培养提供启示。
  本研究以翻译任务与源语文本复杂度为自变量,前者为神经网络机器翻译译后编辑与人工翻译两种翻译模式,后者为两种源语文本复杂度(第一篇为较易文本,第二篇为较难文本),通过眼动追踪、键盘记录、翻译质量细粒度评估、主观感知测评、问卷调查与回溯性报告六种数据多元互证,对比52名MTI学生译者在中译英方向中译后编辑与人工翻译的翻译过程、产品质量与译者主观感知及态度。实验中受试按其英语水平与翻译水平均等原则平均分成两组,即人工翻译组与译后编辑组。
  研究发现:第一,从过程数据而言,在处理两篇不同难度文本的过程中,译后编辑需要付出的努力整体上均小于人工翻译。具体而言,(1)译后编辑的处理速度均快于人工翻译,且具有显著性差异;(2)译后编辑的技术努力(即键盘操作)均小于人工翻译,且具有显著性差异;(3)较易文本中译后编辑的认知努力小于人工翻译,且具有显著性差异;较难文本中译后编辑与人工翻译在认知努力上不具有显著性差异。总体而言,相较于人工翻译,译后编辑模式对于提高MTI学生的翻译效率具有更显著的效果。
  第二,从产品质量而言,译后编辑整体上优于人工翻译。具体而言,(1)在流利度方面,译后编辑均优于人工翻译,且具有显著性差异;(2)在译文风格方面,较易文本中译后编辑优于人工翻译,且具有显著性差异;较难文本中人工翻译优于译后编辑,且具有显著性差异;(3)在准确度方面,译后编辑均优于人工翻译,且具有显著性差异。总体而言,相较于人工翻译,译后编辑模式对于提高MTI学生的译文质量具有更显著的效果。
  第三,MTI学生译者普遍对神经网络机器翻译译后编辑模式持积极态度。
其他文献
伍绮诗是美国新兴华裔女作家,《小小小小的火》是她继《无声告白》在文坛大火之后的最新作品。小说着眼于两个美国家庭,讲述了理查德森一家与米娅和她的女儿的相处以及发生的激烈碰撞。伍绮诗通过讲述她们不同的生活以及她们间的碰撞,深刻地揭露了美国社会里一些人病态与冷漠的异化状态。  本文以弗洛姆的异化理论为指导,从人与自我的异化、人与人的异化和人与社会的异化三方面解析《小小小小的火》中的人物在生活中遭遇的异化
杰克·凯鲁亚克是美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垮掉一代”的核心人物,其作品大多采用即兴自发式写作方式,描绘当时美国年轻人在迷惘、失望和悲伤中寻找新的精神信仰和自我救赎之法的生存状况。作为凯鲁亚克的初登文坛之作,《镇与城》这部半自传体小说却采用传统的写作手法叙述了马丁家族从小镇到大城市生活的兴衰史。在小镇加洛韦的成长过程中,马丁家族成员逐渐构建起其内在的地方感与地方身份。当肉体和心灵两个层面的家园失守后,家
学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经济语篇中的隐喻研究,但针对中美贸易冲突这一特定话语的概念隐喻研究较少。本文通过以下问题专门研究中美贸易冲突话语的概念隐喻:1)中美两国贸易冲突话语的语料中各有何关键语义域?关键语义域通过哪些源域使其概念化?源域的使用有何异同?2)中美两国贸易冲突话语的语料各使用了哪些概念隐喻?其隐喻使用有何异同?导致这些异同的原因是什么?3)贸易冲突话语中概念隐喻的使用分别体现了两国怎样
学位
构式“有X有Y”,被收录入汉语词典的34个半固定四字格之一,在近十几年来成为语言学研究热点之一。但是前人(向平,2000;孟彩娟,2015,2016a)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构式结构特征,句法特征,语用价值。有些问题如构式成分顺序偏向性和构式义仍有待深入研究,基于此,本文主要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1)该构式中的XY是否存在顺序偏向性?若有顺序偏向性,是什么因素导致这种顺序偏向性?  (2)很明显,该构
学位
“A来B去”构式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十分广泛,在现代汉语中,对举四字格形式简练,表义丰富,能产性高,具有研究价值。基于此研究背景,本文主要探讨了以下问题:1.构式“A来B去”中能进入构式的A、B的语义限制和句法限制是什么?2.构式“A来B去”的构式义有哪些?3.生成构式义的认知动因是什么?本文基于构式语法理论以及认知语言学理论,采用定性研究,辅以定量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A来B去”构式所生成的
学位
有关于原始部落语言中数词系统的研究表明,人类原始数词的发展并不是按照自然数序列有序进行的,而是呈现出一种“跳跃式”发展的特点,首先形成“1、2、3”等数目概念,进而发展出10,20,30,100等数值较大的整数,然后才在此基础上构成了整数间隔内的其他数。除了减法式数词的命名可以体现出这一特点外,还有一种命名方式也可以看出人类早期数词系统中“跳跃式”发展的原始思维。例如,17这个数也可以理解为第二个
学位
本文以会话分析为主要框架,讨论中国民事法庭互动中的同话轮自我修正现象。通过对各语言主体同话轮自我修正策略的使用频率和交际目的进行分析比较,本文力图构建认知立场模型加以阐释其内在机制,以期对民事法庭互动中同话轮自我修正现象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围绕上述研究目的,本文提出了三个研究问题:  1.中国民事法庭互动中有哪些同话轮自我修正策略?  2.中国民事法庭互动中,法官及原被告在使用同话轮自我修正策略上
学位
根据音高信息在韵律系统中的作用,世界上的语言可以被划分为声调语言和非声调语言。汉语作为一种声调语言,声调(即音高模式)在其中起到了区分词义的作用。汉语声调有着丰富的调型变化和调值升降,这给外国学生学习汉语普通话造成了困难,“洋腔洋调”时有发生。  范畴化感知作为语音感知的两种基本模式之一,为研究词汇声调的感知模式提供了一种更为精细化的方式。此前,对于声调的范畴感知研究主要聚焦于两方面:母语背景的影
本论文以Lakoff和Johnson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作为理论框架,选取莫言最广为人知的代表作《红高粱家族》作为研究对象,探究《红高粱家族》中移就现象的使用情况。具体分析移就在中文作品中的使用以及中文移就及其翻译的异同,并探究其原因。该论文的研究问题主要包括:  1)《红高粱家族》中有哪些移就类型?  2)《红高粱家族》中移就的使用与其翻译有何异同?  3)移就和翻译的异同表达有何原因?  论文采
学位
英语的重音习得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英语词重音的主要声学特征为音高,音强和时长这三个方面,其产出依赖于其中任何一个声学特征的掌握情况。客家话是声调语言,它的主要声学参数为音高。根据语言迁移理论,二语学习者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会受到母语的影响。目前从客家话背景学习者的角度探讨英语词重音产出的研究不多。本论文通过测量客家话背景受试者在产出英语词重音时,音高、音强及时长上的声学表现,同时与英语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