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以青少年为代表的大学生群体的自恋水平正在不断提升。随着方法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量化研究发现自恋具有不同结构类型,以显性自恋代表自恋特质的研究结论也不能完全揭示自恋型人格的个体特征。研究证明高水平的自恋者为了维持积极独特的自我,容易出现自我服务偏向的归因。敬畏情绪可以有效减少自我意识,把个体的注意力从对自己的利益关注中转移出去,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同时也有研究发现当个体产生积极情绪体验时更容易出现自我服务偏向。综合来看,高水平自恋者容易出现自我服务偏向归因,敬畏情绪可以降低个体自我意识并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积极情绪体验和自我服务偏向有着正相关,然而敬畏情绪作为积极情绪的一种,对自我服务偏向的影响到底是提升还是降低值得思考。针对敬畏情绪、不同自恋类型和自我服务偏向三者之间的关系,国内几乎未有明确的研究来综合考察此问题。因此,本研究以显性自恋、隐性自恋以及非自恋类型的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两个研究对不同自恋类型大学生敬畏情绪下自我服务偏向进行探索和分析。其中,研究一考察显性自恋、隐性自恋和非自恋大学生在隐含因果关系人际事件中的自我服务偏向归因现象;研究二包括预实验和正式实验,预实验通过半结构化访谈向大学生征集了能诱发敬畏情绪的具体情境的视频材料和阅读材料,探讨了不同诱发情境(物理、社会)和不同诱发方式(视频、阅读)对敬畏情绪的诱发效果,并将评定出的诱发敬畏情绪程度较高的材料作为正式研究中的诱发材料;正式研究,通过观看两种类型(社会情境、物理情境)360度全景VR视频诱发被试的敬畏情绪,和对照组比较,探索不同自恋类型(显性自恋、隐性自恋、非自恋)大学生的自我服务偏向在敬畏情绪启动下的归因变化。研究一结论:不同自恋类型的大学生自我服务偏向差异不显著。大学生在面对隐含因果关系的人际事件归因时表现出自我服务偏向,其中面对消极事件时,相比自我作为接受者角色,个体更倾向于在自我作为实施者角色时归因于自己。通过三组不同自恋类型大学生的自我服务偏向结果发现,显性自恋组大学生在人际事件中扮演实施者时,出现自我提升和自我保护两种策略;在人际事件中扮演接受者时,仅出现自我保护策略。隐性自恋组大学生出现显著的自我保护策略。非自恋组大学生在自我相关事件中更倾向于归因于他人,而不是自己。研究二结论:社会情境诱发源和物理情境诱发源对大学生敬畏情绪的诱发均有显著效果。和对照组相比,显性自恋组大学生在物理诱发敬畏情绪下的自我服务偏向有所降低;隐性自恋组大学生在社会情境诱发敬畏情绪下的自我服务偏向有所降低;非自恋组大学生的自我服务偏向没有明显趋势的上升或者下降。综上,本研究表明:大学生在隐含因果关系人际事件中存在自我服务偏向,不同自恋类型大学生组别间的自我服务偏向没有显著差异,显性自恋大学生在作为实施者时表现出了自我提升和自我保护两种策略,在作为接受者时仅表现出自我保护策略;隐性自恋大学生表现出显著的自我保护策略;非自恋组大学生的自我服务偏向不显著。物理情境敬畏情绪启动下,显性自恋组大学生自我服务偏向有所降低;社会情境敬畏情绪启动下,隐性自恋组大学生自我服务偏向有所降低;敬畏情绪下,非自恋组大学生的自我服务偏向没有明显趋势的上升或者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