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在文学作品中,一直被当做是“一种修辞手段”,但是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开始被定义为“一种思维方法”,在生活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此前,人们一直认为,隐喻只局限于文学作品中。1980年Lakoff&Johnso n合著<Metaphors We Live By>出版,为隐喻研究拓展了思路,带来了曙光。这时,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随处可见隐喻的身影。人们在介绍一个抽象且不易理解的概念时,更倾向于利用已知的、具体的事物来进行说明。即,概念隐喻借助人直接或间接体验所得到的经验,用以理解抽象且富有逻辑的事物。在生活中,隐喻早已经与生活融为一体。学界对于隐喻的研究也从未中断过。在国内,对本体隐喻论、双语对比翻译研究的热情十分高涨。但是,目前,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中英,中日领域,而且多是以《红楼梦》这类的古典文学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因此,本论文立足于概念隐喻理论,以韩国作家申京淑的3部作品《浮石寺》,《单人房》,《寻找母亲》及其中译本为研究对象,从书中筛选出概念隐喻案例,制成3个平行语料库,以此为研究对象进行文本分析。首先,将语料库中梳理的概念隐喻案例进行分类,随后,寻找译文中所对应的概念隐喻中文译文,并尝试探究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影响翻译结果的因素。本论文分为6章。第一章绪论部分,论述研究的必要性、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与先行研究。第二章,本篇论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石,首先,介绍概念隐喻的理论概念,分类等基本理论情况,随后,叙述概念隐喻的发展过程,最后,简述概念隐喻的主要翻译策略。第三章,根据概念隐喻分类,将申京淑《寻找母亲》,《浮石寺》,《单人房》中出现的概念隐喻案例,按照方向性隐喻,结构性隐喻,实体性隐喻的分类标准,进行分别归纳整理。并分析各概念隐喻的对应中文译文,尝试寻找它们异同点。最后发现,从数量上来看,实体隐喻在小说中频频出现,占据了大半江山,其次为方向性隐喻和结构性隐喻。第四章,以第三章梳理的概念隐喻翻译文本为基,挖掘译本背后,在翻译过程当中,可能对翻译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最后总结出,在译本中,使用频度最高的翻译策略依次是,一致策略和代替策略。这与中韩双语的语言发展过程和发展特征,以及历史文化因素都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文化和语言因素更是是隐喻翻译时最重要且不可忽略的因素之一。第五章,根据前章论述,探究概念隐喻翻译策略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影响翻译最终结果的因素。同时也验证了前文所述,语言要素与文化要素,在翻译时是最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翻译的最终结果。在翻译实践过程中,除语言因素本身之外,文化因素,对翻译的最终结果的形成也是至关重要的。第六章,综述前文论述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