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小说,而《蛙》就是其代表作之一。2011年莫言凭借《蛙》荣获茅盾文学奖。2014年底,葛浩文先生把《蛙》翻译成英文并出版。该译本深受西方读者喜欢,《纽约时报》将其评为2015年度最畅销书,《华盛顿邮报》将其列入优秀读物。虽然许多专家和学者对《蛙》的中文版进行了各方面的研究,但是到目前为止,有关《蛙》的英译本的研究却十分不足。因此本文试图在语用顺应论的理论框架下对《蛙》的英译本进行研究。顺应论是国际语用会秘书长耶夫·维索尔伦创立的一种理论,它被称为是“一个非常具有解释力、应用价值和发展前途的语用学理论,因为它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阐释当今的语用学”(何自然,于国栋,1999:428)。顺应论从四个维度来研究语言的使用:顺应的语境相关因素、顺应的结构对象、顺应的动态过程以及顺应过程的意识凸显度。这四个维度涉及了社会、文化、语言与认知四个方面。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使用方式,它涉及到两种语言间的转换,从对原文的理解到译文的成形,译者不可避免地要考虑语言之外的社会、文化与认知因素,因此利用顺应论来研究《蛙》的翻译是可行的。本文在顺应论的框架下,使用文献查阅法、分析法和总结归纳法等定性研究方法来分析《蛙》英译本,并探求出一些有利于乡土小说翻译的原则。本文主要提出三个研究问题:一、《蛙》英译本体现出译者主要在哪些方面做出了顺应?二、这些顺应是通过什么翻译方法实现的?三、可从《蛙》英译本中总结出哪些翻译原则?研究发现:一、译者对目标语读者的语境和语言结构做出了动态的顺应。二、这些顺应通过采用灵活的翻译方法与技巧如直译、意译、增译、替代、归化、异化等得以实现。三、《蛙》英译本遵循了准确性、可读性与可接受性翻译原则,这对日后翻译文学作品尤其是乡土小说可资借鉴。通过对《蛙》英译本的研究,本文希望拓展其英译研究视角,分析影响译者进行语言选择的各种因素,并为文学翻译尤其是乡土小说翻译提供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