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的历程,精神的胜利——论多恩的讽刺史诗《灵的进程》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o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约翰·多恩的长诗《灵的进程》中的“灵”经历了山植物到动物到人转世的尘世之旅,本论文旨在探究这一尘世进程中所体现的精神的胜利,即爱和生命的主题。   本文共三章。第一章讨论《灵的进程》的写作背景,即作为本诗创作的重要来源的毕达哥拉斯理论。其认为灵不仅可以从人转世为人,从人转世为兽,还可转世为植物,由此为灵的世俗之旅奠定了理论基础。本章还追述了“灵魂转世”这一概念从毕氏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发展以更好地解释此概念在诗中的运用。   第二章集中在诗歌本身,旨在展示出灵在世俗之旅中的每个驿站以及包涵的意义。灵魂驿站在植物、动物、人三个类别下分别予以研究,给出每个驿站相关的传统意义及文学意义,以期理解多恩对世俗进程中驿站的选择和路线的设计。   第三章围绕诗歌的爱与生命两大主题展开讨论。多恩关注灵与肉的关系,特别是灵与肉的互动。在第二章的基础上通过对灵魂驿站的文学意义、象征意义列表总结揭示出他们的共通点,即肉体之爱,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意识到多恩力证的“感官法则”仅仅是分析爱的主题的开始,本章从作者生平给出两个推测,表明多恩创作的真正意图是表现其向往的精神之爱。《灵的进程》同时也是一曲生命之歌。每一次的灵魂转世都是以前一个驿站的死亡为前提;死亡和重生相互交织,描画出灵魂世俗之旅的路线。生命的主题由此表现为肉体或驿站的短暂存在和灵魂的永恒不灭。   通过对背景、灵的行进路线以及作品主题的层层剖析,本文将展现出这篇长诗的全景,揭示出作者隐晦的寓意。
其他文献
利维斯曾评价说《诺斯托罗莫》是康拉德“再现异域生活的最高成就”;评论界也将《诺斯托罗莫》推举为康拉德最伟大的作品。在主题方面,Eloise Knapp Hay认为《诺斯托罗莫》甚
尽管幽默理论研究和翻译理论研究都已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学科,幽默翻译这门综合学科却没有引起翻译学者们的足够重视,对幽默翻译理论进行研究的著作寥寥无几。为填补这一空缺,本
约翰·邓恩,英国17世纪最著名的诗人之一,玄学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位才华横溢且多产的作家,其作品包括爱情诗,哀歌,讽刺诗,宗教诗,散文,布道文等。阅读邓恩的作品
元认知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Flavell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近年来语言教育研究者越来越关注元认知,使其成为心理学、教育学和语言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在外语学习中,阅读理解是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萨缪尔·贝克特在全世界都享有盛名。同时,作为第一位重要的后现代小说家,他在作品中高举消解传统形式和主体意识的大旗,突出对人性的关切,为
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不仅是十九世纪英国杰出的批判和自然主义相结合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和诗人,而且也还被评论家誉为“在历史与未来交叉点上的文学家”。他的小说
委婉语作为一个语言文化现象,多年来引起了国内外许多研究者的关注。迄今为止,许多学者专家分别从语义学、心理学、英汉对比等角度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了研究,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打
莎士比亚的戏剧人物来自普罗大众,他们之中有贵族血脉,也有平民百姓,但基本上都如同那硬币的两面,有正有反,有得有失,亦正亦邪。在他们身上善恶美丑都是流动的,相对的。其他作家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