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领域个人生物识别信息法律保护研究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对推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同时保障国家数据安全、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等进行了特别强调。个人生物识别信息是个人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生物识别技术日新月盛,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冲突也日益深化。一方面,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牵涉到信息主体多项重要权益,另一方面,对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应用已深入社会各方面,成为新的“财富密匙”。在实践中,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保护与不法利用、过度利用之间的角逐从未停歇,尤其在互联网金融领域,金融与互联网技术高度结合,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不断经由各类互联网金融平台使用、加工、共享等,而这些信息在该领域中又与信息主体的财产利益紧密联系,其不当处理甚至对信息主体的人身权益产生重大不利影响,隐于其中的信息权益风险不容小觑。有鉴于此,有必要对我国互联网金融领域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保护进行研究,提出建议以加强该领域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保护。除引言外,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首先对互联网金融领域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与相关概念进行解析界定,在此基础上分析互联网金融领域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特别保护的必要性,进而分析目前我国该领域中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保护面临的困境及其成因,最后针对上述困境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法律保护建议。第一部分是必要性分析部分,从对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及其相关概念的厘定出发,明确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定义及范围,进而分析互联网金融领域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之于一般个人信息、其他领域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独特性,突出其特有的研究价值以及对该领域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保护的必要性。第二部分分析了我国互联网金融领域中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保护所面临的困境及其成因,是文章的重点部分。首先分析了该领域中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保护面临着与其利用相冲突、平台运营不规范、监管错乱的困境。其次,分析上述困境的成因:未及时调整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保护指导理论,立法上存在个人生物识别信息法律属性未明确、保护体系与保护规则有待完善等问题,监管上未解决多头监管与专业化监管缺失等问题,司法上信息主体权益保护力度与侵权行为惩戒程度偏低,行业中从业者自律水平不足。第三部分针对第二部分存在的困境提出可行的改进对策,是文章的核心部分,分别从指导理论、立法规范、行业监管、司法救济、行业自律五个层面探索保护互联网金融领域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路径,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其他文献
学界对表决权拘束协议已作出一定的探讨,出于尊重私法意思自治、认可表决权的财产属性以及对公司和公司章程的合同化解读视角,认为表决权拘束协议基本有效。因此,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再对表决权拘束协议是否有效进行长篇论证,通过文本分析、案例分析、比较分析的方法,围绕效力认定作出论证,探究表决权拘束协议的识别以及其效力边界。文章主要包含四大部分:第一部分观察表决权拘束协议的效力认定现状并从中归纳效力认定存在问
学位
近二十年来,计算机网络域名被广泛用于商业活动中。注册、使用域名引发的法律纠纷层出不穷,其中,涉及在域名中使用他人注册商标的案件数量最多,案件事实与法律关系也最为复杂。本文采取实证研究的方法,检索了40份关于在域名中使用他人注册商标的人民法院生效判决书,包括33个涉及利用域名运营网站的案例,用于分析域名侵害注册商标的法律问题。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按照纠纷性质将33个案件分为域名侵害商标权纠纷
学位
情势变更原则是指合同有效成立之后,因不可归责于双方当事人的原因发生了不可预见的情势变更,动摇了合同的基础,或者使合同基础丧失,如果继续维持合同原有效力则显失公平,允许变更或解除合同的原则。梳理情势变更在我国法律中的来龙去脉,了解情势变更在立法中的变化,研究情势变更历次变化背后的学术讨论,对理解《民法典》第533条情势变更制度具有积极意义。除引言外,文章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经济合同法》第27条
学位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愈发与人们的实际生活产生交融的背景下,网络游戏在人们休闲娱乐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现实中侵入网络获取游戏装备的案件频发。这类行为应否乃至在多大程度上入罪,是近年刑法理论和实践共同关注的具体问题。近年刑法理论取得的共识是:这类行为明显具有危害性,尽管网络游戏装备可否归属财产存在争议,刑法适度介入是必要的。但正是游戏装备的法律性质相对模糊,在我国游戏产业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中,诸多侵入
学位
在监察调查程序中,监察机关收集到的证据材料要经过《监察法》第33条第3款的检验合格,方能作为案件处置的依据。但是目前有关机关并未公开如何适用该条文的规定,各方关于监察非法证据认定的标准仍未达成一致意见,来自实践和理论的观点也尚未统一。因此,有必要结合监察调查实际情况,对监察调查程序中非法证据认定的标准的相关问题进行细致的梳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主线展开。第一部分着重
学位
新修《证券法》首次将自愿性信息披露纳入规定,明确鼓励上市公司积极自愿披露,同时对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提出明确要求,划定底线。自愿性信息披露监管规范首次在法律层面予以规定,不仅体现了监管机关开始有意识地系统性地规制自愿性信息披露,更是监管机关在多年的监管实践中总结的成果。长期以来,我国信息披露监管的重心集中在强制性信息披露,尽管这几年自愿性信息披露监管工作有了较大进步,尤其是深沪交易所积极履行一线
学位
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拉开了国内家事审判改革的帷幕,并于两年后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改革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试行意见”),意在总结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意见。对于家事调查,意见对家事调查员的来源、职责的内容和行使方式,以及家事调查报告内容和性质等内容做出了指导性意见,各地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试行办法。在实践中,家事调查员制度展现出了无可比拟的优势,减
学位
2019年11月最高院发布《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以下简称“《九民纪要》”)后,对赌协议纠纷中目标公司股权回购条款在效力问题上基本已不存在争议,裁判焦点集中于回购的可履行性。由于目标公司回购股权涉及到对资本维持原则的违反,法院参照《九民纪要》规定,以是否完成减资作为是否支持回购履行请求的依据。由于该套“减资前置”机制存在诸多缺陷,无法实际发挥作用,实践中投资方的实际履行请求均得不到法院
学位
目前,在司法实践中第三人代偿税收债务的案件层出不穷,但由于税收之债第三人代偿理论的薄弱以及相关法条的缺失,导致司法机关对税收之债第三人代偿的性质认定不一,并且对第三人代偿后的相关衍生权利认识不足。本文试图在税收之债理论的基础上,以司法实践中出现的焦点问题为逻辑起点,从合理性、合法性、正当性三个角度论证税法援引第三人代偿制度的可行性,最后尝试从宪法和法律两个层面构建税收之债的第三人代偿制度体系。除引
学位
《民法典》已经正式施行,很可惜的是,有关夫妻个人债务的清偿规则以及相应的配套制度依然还是一片空白。现行的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例如《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四条、《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六条等,也只能进行是否成立夫妻个人债务的认定,并没有涉及到清偿的问题,也无法切实破解“执行难”的局面。自2018年《共同债务解释》出台以来,最高人民法院的风向似乎也开始偏向于保护夫妻个人债务中未举债一方的利益,这使得夫妻个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