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曲朵辛及其微丸制剂和替曲朵辛利多卡因复方制剂的临床前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tans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替曲朵辛,中文别名河豚毒素,英文名称tetrodotoxin,简写为TTX。替曲朵辛是一种高活性的海洋生物毒素,具有镇痛、戒毒、抗心律失常等药理活性,是海洋创新药物研究领域的热点。本论文采用化学标记法制备了[3H]TTX,开展定位[3H]TTX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采用流化床底喷上药与包衣法制备了微量替曲朵辛速释微丸与肠溶缓释微丸,开展2种微丸制剂在动物体内的镇痛作用研究。制备了替曲朵辛盐酸利多卡因复方制剂,该复方制剂具有扭转室性心律失常作用。研究工作对突破替曲朵辛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难点、拓展替曲朵辛临床应用治疗窗与适应症,开展替曲朵辛创新药物研究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与应用价值。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3H]TTX的制备研究  以TTX为原料,经DCC氧化,获得TTX的氧化物11-oxo-TTX,然后经硼氚化钠还原,引入11-[3H]标记物,经HPLC分离纯化获得[3H]TTX,LC/(+)ESI-FTMS分析纯化产物与TTX标准品具有相同的HPLC保留时间,一致的质谱裂解规律,证明该化合物为[3H]TTX,纯化后[3H]TTX的放射性纯度为90.71%。  2.[3H]TTX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雌雄大鼠血浆总放射性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相似,干燥处理后的血浆中总放射性平均驻留时间(MRT)为1.62h,估算的平均终末半衰期(t1/2)为2.31h。[3H]TTX在大鼠体内给药0~72h后放射性的总回收率为给药量的69.35%,总放射性在雌雄大鼠体内的分布和消除行为相似,在胃壁、肾脏和肺脏中的分布浓度较高,大部分组织器官的达峰时间为0.5h。使用高效液相色谱联用低能量放射性核素检测技术获得了血浆、尿液和粪便样品的放射性代谢物谱,并利用液质联用等技术鉴定了1个代谢物,为单氧化的替曲朵辛,同时提供了替曲朵辛在大鼠体内可能的代谢途径。  3.替曲朵辛速释与肠溶缓释微丸的制备研究  建立了微丸体外释放度测定方法,确定了制备替曲朵辛速释微丸与肠溶缓释微丸的处方与工艺条件,该速释制剂以蔗糖丸芯为药物载体,采用流化床底喷上药方法制备载药微丸,该工艺具有上药率高、含量均匀度好、释药迅速等优点,符合速释制剂的标准。载药丸芯依次以Eudragit NE30D为缓释膜层,HPMC为隔离膜层,Eudragit L30D-55为肠溶膜层经流化床包衣制备肠溶缓释微丸。制备的微丸样品能稳定释放12h,符合肠溶缓释制剂的标准。  4.替曲朵辛速释与肠溶缓释微丸的急性毒性与镇痛作用研究  经口给予SD雌雄大鼠替曲朵辛速释微丸,LD50517.43μg·kg-1。大鼠热板试验结果显示,灌胃给予替曲朵辛速释微丸40、60和80μg·kg-1后,30min起效,镇痛作用维持1.5~3h,以80μg·kg-1作用最强。在醋酸致大鼠扭体试验中存在较好的时效及量效关系,20、30和40μg·kg-1速释微丸均体现了较强的镇痛作用,15~30min起效,作用维持3h。其ED50约为21.04μg·kg-1,治疗指数为24.59,较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安全性大为提升。  肠溶缓释微丸LD50=840.13μg·kg-1,与速释制剂相比,提高了1.62倍,安全性显著提高。大鼠热板试验结果显示,灌胃给予替曲朵辛肠溶缓释微丸40、60和80μg·kg-1后,药物3~12h维持稳定疗效。在醋酸致大鼠扭体试验中,20、40、60和80μg·kg-1肠溶缓释微丸在给药后1.5~9h镇痛作用抑制百分率均能在50%以上,3~6h作用最强。  5.注射用替曲朵辛利多卡因复方制剂的制备及抗心律失常研究  研究制备了替曲朵辛盐酸利多卡因冻干粉针复方制剂,在大鼠体内开展了优选复方制剂/单方抗心律失常对照实验,结果显示制备的复方制剂(每剂量由1μgTTX和5mg盐酸利多卡因组成)与单方相比,具有完全扭转室性心律失常引起的死亡率等作用,该复方制剂适于致死性室性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发。
其他文献
虎耳草科钻地风属植物小齿钻地风主要产于中国南部地区,用于去风湿,止痛。在昆明石林地区,当地彝民族撒尼人用于治疗痢疾和黄水疮。该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未见相关报道。 为了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是发展合成氟烷基卟啉的新方法,以及对所得到的氟烷基卟啉的反应及其性质进行研究。我们以基本的含氟碘代烷为原料,将含氟烷基链引入到实验室易制的卟啉环上
学位
液液界面是一种高度可复制的、无缺陷的表面,可以用来组装许多种类的固体颗粒以得到具有所需特性及功能的结构。近年来使用生物纳米粒子在液液界面进行组装受到了广泛的研究。
本文首先制备了表面带有可聚合双键的纳米金粒子,并在此基础上首次成功合成了分散状态良好的,具有温度、溶剂双重电“开关”效应的纳米金粒子/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导电
研究和控制分子在基底表面的自组装,是实现分子电子器件的重要前提条件。另外,对表面、界面分子组装和超分子结构的精确控制,仍然需要澄清和解决许多基本的理论问题。因此研究分
本论文探索了采用UV光固化来制备新型的固-固相变储能材料的方法,尝试把结晶性能优良的柔性高分子接枝在性能独特的纳米微晶纤维素(CNC)骨架材料的表面上。具体操作是采用UV辐
本文采用溶胶-凝胶法、溶胶-凝胶自燃烧法、微乳液法等多种手段成功合成NiZnCu,MnZn,NiZn类尖晶石型铁氧体(Ni0.65Zn0.35Cu0.1Fe1.9O4,Mn0.65Zn0.35Fe2O4和Ni0.5Zn0.5Fe2O4)纳米
耗散粒子动力学(DissipativeParticleDynamics,DPD)方法是在分子动力学与气体格子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能够模拟复杂流体的介观模拟方法。DPD模型在发展中综合了分子动力
镍氢电池由于其无污染,高比能量、循环寿命长等优点,已广泛用作各种电器设备的电源。根据现在用电器的发展需求,充电时间大于1小时的镍氢电池已不能满足一些特殊用户的要求;同时,
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着含吡咯基团的化合物。吡咯不仅是许多有机化合物重要的合成中间体,而且在药物试剂、导电聚合物、分子光子器件、电子器件及有机化合物气体传感等方面起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