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恩莱特《聚会》中身体书写的抗争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name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恩莱特(1962-)常被国内外学者誉为当代最独树一帜的爱尔兰作家之一。近年来,恩莱特的布克奖获奖作品《聚会》在学界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小说中的身体书写策略及其意义有待进一步发掘。本篇论文以《聚会》中的身体意象、身体特征、身体体验和身体想象为分析对象,认为恩莱特通过书写身体,表达对爱尔兰社会、文化和历史的现实关照。本论文结合创伤后果研究,女性书写理论和新历史主义历史观,剖析恩莱特的创伤身体书写和女性身体书写,探寻其所对抗的社会文化问题,进而论证作者通过书写边缘人群的身体,还原官方历史叙事当中所缺失的边缘人群历史。论文的第一章分析《聚会》中创伤的身体,探讨作者对天主教家庭理念的反抗。本章结合创伤记忆的特点,分析被性侵的身体的意象对创伤目击者追溯童年创伤记忆起到的重要作用。根据创伤后果理论,创伤目击者的身体和创伤直接受害者的身体反映了创伤导致的自虐行为和性问题,因此创伤的身体见证了受害者的创伤经历。恩莱特揭示了创伤的破坏性后果,并且把小说中创伤患者的边缘境况归因于天主教家庭中忽视儿童的问题,以此批判天主教教义所宣扬的不加节制的生育。第二章讨论恩莱特如何通过书写女性身体,对抗男性对女性身体的干预,挑战父权对女性主体性的约束。现存的性别秩序与男性对女性身体的侵占密切相关,其表现形式有:对女性身体的物化和母亲身份完美典型构建下对女性身体的剥削。恩莱特在描绘维罗妮卡想象中的女性身体时,不仅突出女性身体的性感特质,同时强调女性的主体性,反对将女性身体视为男性欲望的容器。此外,恩莱特向读者展示被极度利用后衰败的母亲身体,拆解了理想化的母亲身份典范。恩莱特还认为,女性抗争的潜力存在于女性身体之中。通过书写维罗妮卡对自我身体主权的争取,恩莱特探究了女性认同自我身体、表达女性身体体验和重获身体主权的过程。本文的第三章结合小说的历史背景,指出边缘人群的历史通常被官方历史叙事所压制,小说中对边缘人群身体的书写旨在还原边缘人群的历史,为边缘人群表达抗争。作为边缘人群,爱尔兰女性和爱尔兰虐童丑闻中的创伤受害者被官方历史叙事排处在外。恩莱特将女性身体作为写作的重要对象,突出女性的身体体验和身体遭遇,反对宏大历史叙事忽略爱尔兰自由邦时期女性所遭遇的身体管控。“凯尔特虎”叙事试图使当代爱尔兰摆脱其颇受争议的历史,然而恩莱特通过书写长期处于创伤状态的身体,说明官方历史叙事无法将爱尔兰虐童丑闻的证据从受害者物质性的创伤身体上抹去。基于以上的研究发现,本论文认为恩莱特的身体书写或揭露边缘群体在身体上所受到的操控与压制,或建议从身体寻求反抗源泉,旨在对抗天主教关于家庭生育的教义、男性霸权和官方历史叙事。
其他文献
《虞美人草》是夏目漱石成为职业作家后的第一部作品,从发表以来便引发诸多争议。迄今为止的研究大多围绕着“道义”的主题和藤尾的人物分析,缺乏对时代背景的关注。本文将结合当时复杂的社会状况研究《虞美人草》的现实意义,分析时代背景下人们面临的各种冲突以及他们的反应,并探索漱石对于现代化的思考。《虞美人草》的故事始于小野和藤尾的恋爱,围绕这段恋爱向读者展示了小野与小夜子、藤尾与宗近的婚约,以及甲野家的家庭矛
学位
《蜜之哀伤》是日本作家室生犀星晚年的长篇小说,全文仅由对话体构成,主要的发话者是以作者犀星为原型的老小说家上山与能变身成少女的金鱼,二人共同生活。除小说正文之外,以犀星视角写下的《后记炎之金鱼》也通常被视为小说文本的延伸。在小说中,随着上山与赤子对话的进行,二者的另一层身份也被揭示——上山是作家,而赤子在上山的笔下能变成少女。因着二人这一层特殊关系、上山与犀星重叠的形象、从犀星角度写下的《后记炎之
学位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出了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的新要求,乡镇发展特色产业,是提升区域经济实力,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连接的重要途径。和龙市八家子镇积极响应号召,坚持因地制宜、规划发展桑黄特色产业。桑黄产业的发展能够有效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促进经济增长,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打下良好基础。虽然目前八家子镇桑黄种植基地已初具成效,取得阶段性进展,但随着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的多元参与主体间未能实现有效协同
学位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具有大国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的历史重任。然而,在新时代进程中,职业教育仍面临着社会认可度不高、体制机制不健全、类型化发展特色不明显等现实问题。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把好质量关、培养国家和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完善体制机制、做实合作育人;深化职教改革、坚定走职业教育类型发展之路,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期刊
日裔英籍小说家石黑一雄于201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已出版作品均展现了对记忆的深刻关注。目前,国内外针对记忆主题的研究成果已较为丰富,但仍然缺乏对于石黑一雄作品个体记忆困境的分析与关注。本文着重研究《长日留痕》《被掩埋的巨人》《克拉拉与太阳》,探究个体的记忆困境。第一章探讨个体的回忆策略,从个体的自我欺骗、集体遗忘下追寻记忆以及还原过往的陌生化叙述三个层面对个体的记忆策略进行阐释,揭示人物的记忆
学位
纳撒尼尔·霍桑的小说《红字》(1850)不仅是美国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同时也被称作是美国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之作。《红字》以其经典的文学价值、深邃的思想主题和精湛的写作技巧受到了众多评论者和读者的关注。该作品自问世以来,已被译为多种语言,为许多电影、电视和舞台改编作品提供了创作灵感。所有改编本中,由罗兰·约菲指导、黛米·摩尔主演的1995年电影改编本对原著改编较大,备受争议。而对该电影改编本的评论
学位
作为常年旅居欧洲的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持续书写欧美文化的交流与冲突,探讨世界主义议题。同时,詹姆斯也非常关注女性群体,其大部分小说以女性人物为主角,描绘她们的生存困境。本论文以詹姆斯晚期代表作《鸽翼》为研究对象,考察小说中世界主义的具体呈现方式,指出詹姆斯有意识地在世界主义的向度上纳入性别元素,以期改造维多利亚时期的世界主义话语,应对利益至上、文化贫瘠的社会现实问题。论文以阿曼达·安德森所界定的
学位
英国作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erbert George Wells)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他1899年出版的科幻罗曼司《当沉睡者醒来》(When the Sleeper Wakes)是其未来想象图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深化了他有关社会主义问题的思考。小说借由主人公格雷厄姆的见闻感知,呈现出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未来世界,揭示出人性在权势、金钱和机器操控下的扭曲。威尔斯在此书中
学位
19世纪的英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巨大的变革吸引了同时代知识分子的关注,而乔治·艾略特就是其中之一。她的小说大多以一个身处社会转型中的村镇为背景。通过对这样一个村镇的描写,艾略特展示了时代变化的方方面面并表达自己对变革的思考。本文以《米德尔马契》为研究对象,力图探究小说中对米德尔马契镇的共同体书写与19世纪流行的阐释社会结构和变化演进的理论——社会进化论之间的联系。第一章探讨了艾略特对新共同
学位
威尔斯的《厨房水槽》和威斯克的《掺麦粒的鸡汤》在戏剧情节、人物与主题层面都具有呼应关系,两部戏剧中普通工人的不同困境展现了1950到2010年代资本主义对英国底层人民更加潜移默化的操控。作为现实主义戏剧,厨房水槽剧描绘了英国底层工人家庭最真实的生活样貌。《掺麦粒的鸡汤》和《厨房水槽》中,两代工人主要遇到的是个人志向和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掺麦粒的鸡汤》侧重20世纪中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衰落环境下工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