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至2008年底,中国外来务工人员总量已超过1.4亿,大约占我国总人口的10%。外来人口大量涌入,既带来了城市的发展活力,也带来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的教育问题。当前中国大中城市共有2000万随父母一起流动的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他们融入城市中小学教育的问题日益突出,倍受社会各界的关注。而德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也长期面临严峻的移民社会融入问题。为了缓解各种文化摩擦引起的矛盾,促进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的相互尊重和理解,德国积极探索各种融合政策,其中一项政策是在全社会,主要是中小学,进行跨文化学习。跨文化学习是教育学领域在反省过去的“缺陷理论”基础上提出的新理论,提倡移民子女与德国儿童同堂学习,相互学习,客观地认识自己与他人的文化差异及共同点,不以任何文化作为唯一的判断基准,加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孩子的相互理解,消除偏见,掌握与持有不同文化的人们交流的能力和对交流中产生的问题的解决能力,从而促进社会和谐。本文力求在探讨跨文化语境中“文化”的概念及对德国的移民子女和中国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总结跨文化学习在德国的经验和教训,探索其对于促进中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城市中小学教育的借鉴意义。跨文化学习并不仅仅只是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的相互学习,也不仅仅局限于语言和文化的学习,它所追求的跨文化能力既适用于跨文化交际,同时实际上也是文化内交际以及人际间交往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根据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和跨文化交际研究专家亚历山大·托马斯(Alexander Thomas)的文化概念,虽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城市儿童都是中国人,但是由于地理历史原因、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差异和世界观价值观的不同等原因,造成了他们文化背景的差异,他们之间的交际也可定义为跨文化交际,他们之间可以展开跨文化学习。他们的文化差异恰好为当前的教育提供了契机:通过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城市中小学教育可以创造跨文化学习的前提,培养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城市儿童的跨文化能力。所以跨文化学习的主体不仅仅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更应该包括城市儿童。跨文化学习也是一种跨专业跨课程的学习,需要各学科教师之间的相互合作,学校教学任务的整体布局,同时也需要国家、学校、家长和社会的通力合作,为跨文化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