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新型与传统型阿片药物用于术后静脉自控镇痛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且进一步对非甾体抗炎药或者非甾体抗炎药复合阿片类药物等多模式镇痛给药形式,进行术后自控镇痛的效果与免疫抑制改善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以及通过研究患者术后发生免疫抑制进而肿瘤转移与复发的危险因素。对于有免疫抑制、免疫紊乱的围术期患者选择术后镇痛方式提供循证依据。为围术期患者术后良好预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等中英文数据库,第一部分检索时间自建库至2018年8月用Revman 5.3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用Stata 14.0对主要指标镇痛效果、镇静效果、恶心以及呕吐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第二部分检索时间自建库至2018年10月用Revman 5.3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并对主要指标镇痛效果、白介素-6含量、T细胞亚群CD4+的含量、CD4+/CD8+的比值进行分析。第三部分检索时间自建库至2019年1月用Revman 5.3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并对主要指标镇痛效果、肿瘤坏死因子ɑ含量、白介素-6含量、T细胞亚群CD4+的含量、CD4+/CD8+的比值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收集2016年12月到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排除资料不完整,在手术治疗后不使用阿片类药物或非甾体类抗炎药进行镇痛的患者。风险因素分析按术后使用镇痛药情况将患者分成2组,横断面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按术后有无转移复发将患者分成2组,分析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家族史、吸烟、饮酒、中性粒细胞、白细胞、镇痛药。所获资料风险因素采用SPSS 20.0软件和病例对照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分析各因素与术后患者发生免疫抑制进而转移复发的关系。结果:第一部分共纳入38项研究,共3048例患者。静息期镇痛效果综合排序第一为羟考酮,其次为舒芬太尼,最后为地佐辛,多数镇痛评分集中在1-4之间,镇痛效果较好。镇静效果综合排序第一为曲马多,总体在2-4分之间镇静效果较好。恶心不良反应发生率综合排序第一为瑞芬太尼,最后为地佐辛。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综合排序第一为阿芬太尼,最后地佐辛。第二部分共纳入15篇文献共计802例患者。与对照组比较,氟比洛芬酯与地佐辛、吗啡的多模式给药镇痛效果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与芬太尼、舒芬太尼复合的多模式给药的镇痛效果分析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氟比洛芬酯与芬太尼、舒芬太尼、地佐辛以及吗啡复合多模式给药的白介素-6含量、T细胞亚群CD4+的含量、CD4+/CD8+的比值进行分析,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第三部分共纳入18篇文献涉及1162例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帕瑞昔布钠与吗啡、舒芬太尼以及芬太尼复合的多模式给药镇痛效果、白介素-6含量、T细胞亚群CD4+的含量、CD4+/CD8+的比值进行分析,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帕瑞昔布钠与吗啡、舒芬太尼复合多模式给药肿瘤坏死因子ɑ含量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第四部分经过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饮酒、吸烟、中性粒细胞、白细胞与患者术后转移复发的发生相关(P<0.10)。经过使用镇痛药与患者术后转移复发的OR值及其95%可信区间分析,得出患者术后使用阿片类药物、联用阿片类药物和非甾体类抗炎药与免疫抑制进而转移复发有相关性的趋势。结论:综合比较得出阿片类药物的镇痛、镇静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综合排序,并且随着时间推移不同药物组之间的镇痛效果差异逐步降低。羟考酮镇痛效果比较好但是同时其不良反发生率较高,总体上来看舒芬太尼同时兼具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优点。氟比洛芬酯与吗啡、地佐辛的复合给药提示具有超前镇痛作用。氟比洛芬酯与芬太尼、舒芬太尼、地佐辛以及吗啡的多模式给药,能够降低炎性因子,提高T淋巴细胞水平,保护免疫功能。帕瑞昔布钠与吗啡、舒芬太尼以及芬太尼复合的多模式给药比单独使用阿片类镇痛效果好,同时能够降低炎性因子,提高T淋巴细胞水平,保护免疫功能。男性、吸烟、饮酒、免疫功能低下的肿瘤术后患者更易发生免疫抑制进而转移复发,患者术后使用阿片类药物、联用阿片类药物和非甾体类抗炎药与转移复发有相关性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