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甲烷/二氧化碳干重整(dry reforming of methane,DRM)技术是一种有前景的CO2减排和减缓温室效应的有效途径。该技术能够产生合适比例的合成气(H2+CO),可用于费托合成生产长链烃和有工业价值的含氧化学品。负载型镍基催化剂因具有高活性、金属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等优点在DRM反应研究领域中备受关注。但镍基催化剂在DRM反应中容易发生烧结和积碳,这是阻碍其商业化应用的主要原因。因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甲烷/二氧化碳干重整(dry reforming of methane,DRM)技术是一种有前景的CO2减排和减缓温室效应的有效途径。该技术能够产生合适比例的合成气(H2+CO),可用于费托合成生产长链烃和有工业价值的含氧化学品。负载型镍基催化剂因具有高活性、金属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等优点在DRM反应研究领域中备受关注。但镍基催化剂在DRM反应中容易发生烧结和积碳,这是阻碍其商业化应用的主要原因。因此,提高抗烧结以及抗积碳性能,开发高效稳定的镍基催化剂是广大科研工作者致力的方向。由于稀土元素钕(Nd)具有化学性质活泼、易吸水及二氧化碳的特质,本文旨在合成多种能够高效催化DRM反应且性能稳定的钕修饰镍基催化剂。通过调控催化剂结构和载体类型,详细研究了各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催化DRM反应活性的差异,形成了催化剂表面结构、酸碱性和粒子尺度等要素对DRM活性和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共沉淀法合成了镍钕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即:组成为Ni/Nd=1:9,3:7,5:5,7:3和9:1。通过调控Nd和Ni的负载量,可以控制催化剂中镍的种类。当Ni/Nd摩尔比为3/7~7/3时,催化剂表面主要存在Ni Nd2O4物质。当Ni/Nd摩尔比超过这个范围,Ni物种表面被厚重的非晶态Nd2O3覆盖。在550-800°C以及750°C下开展催化剂的DRM活性测试结果表明:积碳量随镍载量的增加而增加,但生成的积碳并没有堵塞反应后Ni5Nd5和Ni7Nd3催化剂的多孔结构。且二者具有最高的活性(46.2%,42.4%)和最稳定的催化性能(甲烷衰减率:0.24%/h,0.15%/h)。该系列催化剂的DRM反应活性与催化剂的比表面积、晶粒尺寸和结构重构有密切关系。(2)通过共沉淀法合成了Nd含量(x)在2.5-10%范围内的钕修饰的水滑石衍生镍基催化剂(Nix Nd Mg Al O)。CH4的初始转化顺序为Ni7.5Nd Mg Al O>Ni5Nd Mg Al O>Ni Mg Al O>Ni2.5Nd Mg Al O>Ni10Nd Mg Al O。当Nd含量为7.5 wt%时,Ni7.5Nd Mg Al O催化剂的镍晶尺寸最小(8.1 nm),金属分散度最高(11.8%),表面活性位点数量最多(6.3m~2/g),催化剂中较小的Ni2+物种与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强。此外,CO2解吸量最大的Ni7.5Nd Mg Al O(736.6μmol/g-cat)能有效氧化催化剂表面的积碳,表现出良好的抗积碳性能(2.4%),且在DRM反应中CH4(55.8%)和CO2(59.8%)的转化率最高。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当Nd添加量为7.5 wt%时,催化剂的CO2活化能比未修饰的Ni Mg Al O催化剂降低了15%。当Nd含量过高时,如在Ni10Nd Mg Al O中会出现较大的镍晶粒尺寸(10.5 nm),反应过程中镍颗粒会被大量的积碳包裹从而导致催化剂发生明显的失活。(3)使用“一锅法”制备了Nd修饰的介孔二氧化硅负载的镍基催化剂:Ni-x Nd/Si O2。钕在催化剂中的含量变化会影响催化剂的结构、金属-载体相互作用以及氧气存储/释放能力,并且还影响了催化剂的活性以及生产的积碳类型。Nd修饰的催化剂结构以两部分组成。首先,Nd2O3与Si O2的混合物位于催化剂颗粒中心位置;而镍与镍硅酸盐处于催化剂颗粒的外围。Nd掺杂量为5.25 wt%的Ni-2Nd/Si O2催化剂展现出最强的金属-载体相互作用和氧储存/释放能力,具有最高的CH4和CO2转化率。在24 h反应后,Ni-2Nd/Si O2催化剂的Ni颗粒尺寸增长程度最小,生成惰性积碳量最少,因此具有最佳的抗积碳和抗烧结性能,而对于其他Nd含量的催化剂,在反应后有更大的镍颗粒尺寸和更多惰性积碳量,导致了这些催化剂失活明显。该系列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差异主要是由于其不同的金属-载体相互作用和氧储存/释放能力所导致。(4)采用氨挥发法,以硅溶胶为硅源,制备了一系列低镍负载量(3–4 wt%)的钕修饰二氧化硅负载镍基催化剂(Ni-Nd/Si O2-AE),并将该系列催化剂应用在反应条件较苛刻的(CH4与CO2气体体积比例为1.2:1)甲烷干重整反应中。向催化剂中加入Nd2O3可以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及稳定性。另外,催化剂中的Nd含量对催化剂的多种物理化学性质和DRM活性产生影响。当Nd的实际含量为2.52 wt%时,即:在Ni-2Nd/Si O2-AE催化剂中,催化剂的碱性位点数量和活性物种含量最高,该催化剂的DRM催化效果最优,初始CH4转化率为63%,反应24小时后仅下降6%。该催化剂在反应后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变化最小,金属分散度变化不明显。这说明在Nd含量为最优时,催化剂在反应中表面形变较少,活性金属不会被覆盖或发生烧结,拥有较好的抗积碳性能。
其他文献
游动的细菌与周围环境、以及它们自身之间存在着各种复杂的相互作用。其中的典型相互作用包括:细菌与邻近表面或细菌之间的流体力学作用、细菌个体之间的空间排斥作用、基于生物调控的群体感应效应等。实时追踪细菌个体的三维动态行为可以帮助我们全面、深入了解这些相互作用,这对于了解传疾病传染、植物病虫害、海洋污损等的机制具有极为重要意义。数字全息显微镜(DHM)具有视野深度大、定位精度高、无需荧光标记等优点,十分
海洋生物污损是指各种海洋生物在水下表面附着繁殖而形成的生物垢,它严重影响海洋装备和设施的服役。目前多数大规模使用的防污涂料静态防污能力差,并且其不可降解的主链会造成海洋微塑料污染。在本论文中,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使用多种功能单体和不同的合成方法制备了可降解超支化聚己内酯弹性体、支化点降解型超支化聚合物、主链降解型超支化聚合物、以及具有可再生“杀-抗”功能的超支化聚合物等防污材料,并研究了其降解性能、
有机太阳电池由于具有众多独特的优势,如柔性、质轻、高光学透明性、可溶液加工等特点,受到了科研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得益于器件结构的改进和新材料的设计合成,有机太阳电池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从最早效率不到1%的双层D/A平面异质结太阳电池,到目前效率超过19%的单结本体异质结(BHJ)太阳电池,有机太阳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PCE)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然而,BHJ共混活性层有一些不可克服的缺点,如器件优化繁
荷电有机分子,在自然生命系统中普遍存在且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如,DNA、RNA、蛋白质和多糖等。带相反电荷的物种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吸引,可以实现多级的组装体系及特定的生物学功能;而且分子的电荷赋予其不同于中性分子的极性和迁移性,实现对动态作用、水溶性和导电性的灵活调节。因此,探索和开发新型荷电有机材料体系对于功能仿生材料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2001年,唐本忠团队报道了一种特殊的发光物质,它在溶液中
海洋生物污损对海洋工业和海事活动具有深刻影响。使用依赖于防污剂释放的杀生型防污涂料是有效的污损防治方法,但会对海洋生态产生不利影响。基于有机硅的污损脱附型涂层(FRCs)因具有低表面能、低弹性模量和表面光滑等特性,使污损生物在其表面不易粘附或附着不牢,仅通过物理作用即可达到防污目的,其环境友好性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以往有机硅FRCs对基底的粘附强度弱、力学性能差以及缺乏污损阻抗能力,这限制了其广
传统的化石能源储量有限且对环境污染严重,开发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势在必行。太阳能来源更加丰富且分布广泛,被认为有希望替代化石燃料成为未来社会的能源支柱。有机太阳能电池作为第三代光伏电池,具有质轻、柔性、半透明等优点,与目前硅基太阳能电池的应用形成良好互补。然而目前距离其商业化生产还很遥远,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还需进一步提高器件效率和环境稳定性。n型金属氧化物作为一种廉价的阴极界面,受制于溶液加工方法,
噪音污染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世界性问题,特别是中低频噪音,具有影响范围广、实际危害大且难以被吸声材料控制的特点。目前,采用多孔材料吸声仍是治理噪音污染的有效手段之一。多孔陶瓷材料具有耐候性好、耐火度高、安全无毒且使用寿命长等诸多优点,在治理噪音污染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前景。然而,其吸声性能较其他材质的多孔吸声材料相对较低(特别是在中低频范围),并未得到广泛应用。因此,如何利用陶瓷本身的
血管生成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上生物材料调控血管生成策略集中于力学性能仿生以及生化物质装载和释放等,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生物电信号作为有机体中广泛存在的物理线索,对于细胞、组织和器官之间的通讯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也有研究表明外源电刺激能有效的调控血管生成。然而,目前生物材料电学特性对于血管生成的影响规律及作用机制尚不清晰。压电材料作为无毒且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材料,经极
长余辉材料能够暂时存储吸收的激发能量,在移除激发光源后其发光仍然可以维持几分钟、几小时甚至是几天,通常也被比作“光学电池”。长余辉材料以其难以取代的独特优势如“免原位激发”、发光寿命长、无生物自体荧光干扰等,在生物医学、光学信息存储以及全天候催化产氢等新兴技术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是光电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然而,目前长余辉材料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如紫外长余辉材料和近红外激活离子种类有限、激发
碳气凝胶具有众多优异的性能,如超低密度、优良的导电性、化学稳定性等,因而在储能、催化、吸附分离、和压力传感等诸多领域中展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其中,可压缩碳气凝胶因其良好的电学性能、机械性能、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柔性碳气凝胶一般由特定的柔性结构单元如石墨烯、碳纳米管(CNT)、弹性聚合物构建得到。这些柔性碳材料在可穿戴的压力和应变传感器、柔性显示器、可穿戴电子设备和电子皮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