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主要考察的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到1945年解放为止期间,殖民地韩国接受鲁迅的过程及其具体的接受方式,并将鲁迅的文学世界如何对亲日派的李光洙、左翼作家韩雪野以及民族抵抗诗人李陆史产生影响的问题作为其重点。其时,韩中两国具有相似的历史背景,都是在儒教传统和封建落后性并存的社会情况下,受到了帝国主义的侵略。而鲁迅作为中国文坛现代化的代表,力图通过文学力量唤醒中国魂,所以韩国作家们把焦点聚集在鲁迅身上就可以理解为是自然的文学现象。从对《鲁迅日记》和《周作人日记》的考证中可以了解到:与鲁迅交流过的韩国人一共有6人。他们认为鲁迅的启蒙文学和不屈不挠的抵抗精神,对于唤醒殖民地时代的韩国人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所以他们翻译了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故乡》等7部作品。日本殖民者认为鲁迅作品会激发韩国人的抗日意识,于是把鲁迅的作品列为禁书,从中也可以看出鲁迅对殖民地的韩国产生了怎样大的影响。李光洙虽然被评价为是拉开韩国现代文学序幕并代表韩国现代文学最高水平的作家,但因为其具有亲日性质,所以最终被认为是表面性歪曲接受鲁迅的代表人物。他虽然接受了鲁迅的启蒙思想和国民改造思想,但他主张通过接受日本的殖民统治来发展韩国,这就犯了反历史性、反民族性的错误。韩雪野作为“韩国左翼文学作家(KAPF)”之一,用现实主义手法形象化地表现了广大劳动者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真实生活。而在诸多接受鲁迅的韩国作家中,最为积极的当属民族抵抗诗人李陆史。他与鲁迅曾有过面对面的交流。鲁迅死后,他曾写过悼词。此后,他又翻译了《故乡》。他与鲁迅的交流是多样化和立体化的。本文认为,研究鲁迅作品被殖民地时代韩国的爱国志士们翻译、接受并进行再次创造的过程,不仅有利于认识“人物形象化”和“典型”这两个文学方法怎样变化,而且对于理解如何通过启蒙的国民性改造和进行抵抗帝国主义的斗争,在东北亚建立起现代民族国家的问题,也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