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开篇起始于对芬兰诺基亚公司近20年来由成功走向失败的案例分析,同时本文还选择了另外2家比诺基亚更早且具有相似命运的美国公司———NCR和宝丽莱的案例作补充。分析表明,3家公司都曾是各自行业的领跑者,对新兴技术研发的把握明显强于其竞争对手,但是在关键的市场和技术转型期,3家公司极其相似地都错失发展机遇,从而被竞争对手打得一败涂地。如果失败的原因是拒绝拥抱新技术,不做任何改变,那就是老生常谈,实际情况是3家公司都做出了转型努力,只是结果都失败了。原因在于,虽然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变革的呼吁都要求公司与时俱进,大胆变革,但是CEO们在观念和行为模式上的局限性以及由此导致的错误判断让3家公司没有彻底告别过去并拥抱未来,而是犹豫徘徊,结果错过市场机遇,由盛转衰。基于上述案例结合我国当前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本文旨在动态能力的理论框架下研究不同CEO的理念和行为特征如何影响公司运用和发展动态能力,同时探索不同CEO的理念和行为特征对公司适应环境变化的战略行为会产生哪些调节和干预作用。本文选择北京、天津、大连和济南4个城市的软件外包服务业的公司作为调查对象,开展实证研究。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概况如下:(1)回顾了动态能力理论的起源,对概念、维度及研究方法进行了细致地研究,发现动态能力前因变量的研究存在明显的不足。不仅理论观点各异,分歧明显,而且不同的理论文献在动态能力及其前因变量的概念甚至维度界定上有重叠,造成理解上的混乱,严重影响研究成果的理论价值。因此,本文结合开篇的案例分析结论,将动态能力的前因变量作为本文研究重点。文献研究发现,Barreto(2010)通过回顾40余篇国际顶级动态能力理论文献,系统综合地界定了动态能力的概念和维度,本文选择Barreto(2010)的观点作为出发点,建立相应的理论边界,以此展开研究。(2)回顾了主流战略领导力的理论文献,研究发现公司高管在将资源转化为动态能力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者们也越来越倾向于从微观层面寻找组织动态能力发展的来源,Rodenbach和Brettel(2012)就尝试将CEO经验与动态研发能力和动态营销能力之间建立理论关联。本文在上述两位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以更加宽广的视角从公司感知、决策和资源配置的全局层面出发,建立CEO经验与公司整体动态能力之间的理论假设。实证研究结果表明,CEO在公司任职时间的长短及其年龄的大小对公司运用和发展动态能力不会产生负向影响,而拥有丰富跨国经验和较强专业领域运营经验的CEO则对公司运用和发展动态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回顾了有关CEO心理学属性的文献,研究发现CEO的心理属性影响他/她们的战略选择。虽然CEO的经验、教育状况和年龄等人口统计学变量可能影响CEO的决策,但是只凭借这些变量无法真正触及影响CEO行为的心理属性。因此,学者们将心理学研究中著名的“大五人格量表”(BFI)引入到战略领导力研究当中。本文在这些研究成果基础上引入动态能力理论,建立CEO个性与动态能力之间的理论假设。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个性上具有外向性、开放性或情绪稳定性特征的CEO对公司运用和发展动态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亲和性的个性特征对动态能力的正向影响假设被拒绝,谨慎性的个性特征对动态能力的负向影响假设被拒绝。(4)以本文的案例分析结论为出发点,综合主流战略领导力的文献、CEO心理学属性的文献以及有关环境不确定性影响动态能力的理论研究,探索CEO经验与环境不确定性之间的交互效应关系,即建立CEO经验对环境不确定性和动态能力之间的调节效应假设。研究结果表明,丰富的跨国工作经验和较强的专业领域运营经验有助于增强CEO在对环境变化做出判断和决策的过程中发挥积极正向的影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