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1985年5月,法籍华裔画家赵无极应邀至浙江美术学院举办为期一个月的绘画教学,此次讲习班的举办是中国当代美术史研究者关注的重要事件,对中国当代艺术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关于讲习班的内容已有较多文章记录,但关于讲习班举办的始末涉及无多。本文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着力围绕其举办缘起、教学特点、与85新潮的关系三个部分进行整理、分析和概括,尽力呈现赵无极绘画讲习班的客观面貌。本文以讲习班举办为研究缘起,对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5年5月,法籍华裔画家赵无极应邀至浙江美术学院举办为期一个月的绘画教学,此次讲习班的举办是中国当代美术史研究者关注的重要事件,对中国当代艺术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关于讲习班的内容已有较多文章记录,但关于讲习班举办的始末涉及无多。本文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着力围绕其举办缘起、教学特点、与85新潮的关系三个部分进行整理、分析和概括,尽力呈现赵无极绘画讲习班的客观面貌。本文以讲习班举办为研究缘起,对原始档案资料与相关著述进行整理,抽丝剥茧、由点及面,重构历史语境,呈现在讲习班举办之时,不同的个体对相关事件分别作出的努力推进作用,从而证实讲习班的举办并不是偶然发生,而是多方操作、共同推进的结果。其次,本文依据学员们对课堂教学的记录及相关回忆资料,将赵无极的绘画教学特点归纳为三个方面:“开刀”示范与画理分析相结合、坚守规范与个性培育相结合、技法练习与视域拓展相结合,以独特的教学对学员的艺术发展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第三,从讲习班内部教学的特点以及讲习班与85美术新潮关系两方面分析讲习班对于中国当代美术创作和教学的影响。赵无极绘画讲习班的举办不仅给学员们带来了新的艺术创作和观念的启发,也为中国当代艺术教育的变革提供了较为直接的经验。
其他文献
记忆重构是基于社会或者个体的世界观前提下,历经现实问题与生活经验,形成创造性的形象思维,通过电影的视听表现,由“银幕真实”呈现艺术作品。时间成为记忆重构的再现前提,而记忆过程往往夹带个人情感,充满感性。在利用记忆重构创作的过程中,创作者可通过文字、绘画、声音、影像等艺术方式进行记忆再现,对记忆进行重构。本文主要研究用影像如何进行记忆重构使记忆再现,由于记忆的不确定性、模糊性与可塑性,在探索影像的创
在当代多元化艺术世界里,中国岩彩画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借鉴了多种东方传统艺术,除了借鉴东方壁画,还有中国古代画像砖。作为东方优秀传统艺术的一种,以它独特的风格特点在中国艺术史上有着不朽的地位。目前虽然中国岩彩画借鉴古代壁画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相比画像砖丰富的艺术语言还不够。画像砖作为画像石的姊妹艺术,在魏晋时期持续流行并进行了改良创新,是我们值得研究的东方艺术。出土于敦煌骆驼城南墓群和新店台墓群的魏晋
元末明初的江南画家或多或少与张吴政权有所关联,而这一段历史往往语焉不详,有不少值得进一步考证的地方,更有一些在当时享誉一时的书画家因为这段历史而被渐渐隐没。而陈汝言就是这样一位在当时画坛有一定影响,且既是江南文人在元末乱世的一个代表,又是一位亲身参与改变部分江南文人命运进程的人物。本文第一、二章首先借助现存陈汝言名下的画作探究其两种可能的绘画风格,即青绿和董巨两路。随后借助梳理出的画风和绘画水准判
迁移保护指将壁画从原支撑体表面剥离,另行托裱并转移地点保存,这种修复方法曾在18、19世纪风靡欧洲,然而自19世纪中叶起至20世纪初,受新兴考古学科理论的影响,古建筑修复理念逐渐由追求“复原”转变为“最少干预”的修复原则。而壁画作为建筑体的一部分,其保护原则同样收到影响,陕西历史博物馆2011年6月20日所开设壁画珍宝馆中,展示了大量迁移保护后的唐墓壁画。近年来,迁移保护的技术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只
本文通过分析弗兰克·奥尔巴赫的《E.O.W的肖像》系列,从空间、色彩、画面肌理和观众直观感受四个方面,阐述画家直接写生所呈现的系列性作品中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以此表明直观写生中记忆的“映象”因素对“视觉真实”和风格样貌的影响。笔者把在场的“视线”分为“在场视线”与“整体映像”(来源于记忆)两个方面,对奥尔巴赫视觉绘画作品中呈现的切近又疏离的画面空间表达进行阐释。第一章通过对《E.O.W的头像二号》的
本文以安东尼奥·洛佩兹·加西亚绘画中“窗”的艺术实践为样本,结合本哈德·瓦尔登费尔斯在其所著的《生活世界之网》中所提及的空间现象学的理论,论述洛佩兹绘画中的“窗”与“日常性”、“虚构与现实”、“亲历空间”、“边缘域”之间的连系,并从皮埃尔·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和本哈德提及的无特质空间的视角,论证洛佩兹绘画中的“现代性”经验的可能性突破。然后返还到将“窗”作为生活空间中的空间锚固点,将其视作是用来
目前中国的视障人数约为1731万人,是世界上视障人数最多的国家,而且呈现出数量不断增加和年轻化趋势,视觉障碍博物馆的建设需求逐渐凸显,长期以来,面向视觉障碍人士的艺术教育处于一种缺失的状态。我国现有的大部分艺术展示和教育多以视觉为主,对视觉的依赖度较高,且严格遵循“禁止触碰”的原则。近年来,线上展览得到了极大的推动,视觉障碍人士体验艺术也愈加不便,不禁让人思考视觉障碍人群未来的“观”展出路在哪里。
我们都知道所有的视觉艺术都离不开光。绘画艺术史上存在着不少的逆光具象绘画。由于笔者的研究有限,还没有发现重点涉及具象绘画中逆光色彩的相关研究。而逆光色彩有着迷人的魅力,不能发现有关研究实在是一种遗憾。为了找寻具象绘画中表现逆光色彩的绘画特点和规律,进一步感受和认识具象绘画中逆光色彩的美与魅力的相关问题。并融入逆光创作实践中,笔者尝试探讨具象绘画中逆光色彩。本论文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对逆光和逆光
元代画家盛懋,字子昭,原为浙江临安人,后寓居于嘉兴魏塘。于人物、花鸟、山水等画科皆能,其画艺承自同为画工的父亲盛洪甫及其师陈琳,又略变二人之法。后世对盛懋的评价通常认为其“精致有余,特过于巧”,然观盛懋真迹亦不乏秀逸萧飒之作,虽未能与赵孟頫、元四家等大家并峙,然比之元代多数画家亦不遑多让。而导致后世对盛氏过分贬低的原因故缘其画工身份,更因盛懋传世之作的风格多变、真赝杂糅。因此,本文借一件前辈鉴藏家
明清之际东传的画谱、画作及画学著述推动了日本南画(文人画)的建立与发展。目前学界对于明清画谱在日本的流传与翻刻方面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研究成果,但于画学著述方面仍鲜有关注。而18世纪以来的日本,正受启于明清文学及学术思想,汉文学与实学的发展达到空前。此时南画家的目光也逐渐从北宋画论转移到明清画学著述,著述中所包含的南宗绘画理论、文人逸事、品评赏鉴都进一步加深了日本画家对中国文人画的理解。谷文晁于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