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当代社会经济、文化、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工作和生活方式正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与长时间屈颈等机会的增加相关的颈椎病发病率也有不断上升趋势。其中颈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pathy)是由颈椎间盘退变及其继发病理变化引起的一种早期颈椎综合征,是目前临床青壮年的多见类型之一,近年研究其病理与颈肌退行性改变、颈椎动静力平衡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外邪、劳损等发病因素对本病的重要影响,强调肌肉等软组织在颈椎病(“痹证”)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灵枢·五变》篇说:“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素问·痹论》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盛者为行痹,寒气盛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著痹。”《灵枢.经筋》云:“……其病,……项筋急,肩不举……。”明·张璐在《张氏医通》中说:“肾气不循故道,气逆挟脊而上,致肩背痛,……或观书对弈久坐致脊背痛。”指出了类似本病常见劳损的形成原因。 导师孙树椿主任医师从医数十余载,对中医手法治疗颈椎病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导师历来重视椎旁软组织在颈椎病发病和诊治中的作用,其中,导师尤为重视胸锁乳突肌(the sternocleidomastoid muscles)手法在治疗颈型颈椎病中的良好治疗作用。认为通过中医手法舒筋活络、解除该肌痉挛状态,可明显纠正颈椎平衡失调的状态,颈型颈椎病相应症状可得到缓解甚而治愈。 本课题是围绕导师多年临床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以“松解颈肌痉挛,调整颈椎平衡”为核心的工作经验基础上,通过观察手法松解胸锁乳突肌后颈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颈椎X线及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含量与颈肌痉挛(颈椎动力性失衡)的改变情况,探讨了中医手法通过解除该肌痉挛,恢复颈椎动力平衡,达到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作用机制和疗效特点。同时设计进行了相关的实验研究。根据中医“筋出槽、骨错缝”理论,结合依据现代医学脊椎稳定的动静力平衡学说,采用手术干预使兔颈前胸锁乳突肌短缩,诱发出现颈椎动力失衡改变,观察其颈椎的X线变化情况,颈前后肌群肌张力变化情况,测定肌组织中肌酸激酶与乳酸脱氢酶含量,建立颈椎动力性平衡失调动物模型,并通过观察颈部肌组织、颈椎间盘病理形态学、肌内肌动蛋白含量及肌组织、椎间盘细胞凋死亡变化情况,来论证颈前胸锁乳突肌的挛缩会引发颈椎动力失衡,长时间颈后肌组织亦可发生相应病理变化,进而可引发颈椎间盘的早期退变,是导致颈型颈椎病核心病因所在。从而证实颈型颈椎病“颈肌得松,平衡得复”的手法作用机理,为临床颈型颈椎病诊断和手法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为颈椎椎旁肌肉组织和椎间盘退变相关性提供理论支点。 本课题主要分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两部分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