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黄血蜱、长角血蜱的ITS序列及线粒体基因组研究

来源 :湖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ue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蜱是一类以吸血为生的体外寄生虫,对人、兽具有直、间接危害。人们一直依据蜱类的形态、结构特点对其进行分类,但一些近缘蜱种的形态特征常常难以区分。近年来,人们借助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ITS)及某些线粒体DNA(mtDNA)基因分析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已成为分类的辅助手段。本项研究拟对褐黄血蜱和长角血蜱的核糖体ITS rDNA、线粒体部分基因及全基因组序列进行分析。褐黄血蜱和长角血蜱ITS-1、ITS-2序列的长度分别为1302 bp、1160 bp和1582 bp、1610 bp;褐黄血蜱ITS-1、ITS-2的种内和种间差异分别为0-1.2%,0-1.6%和50.66-52.77%,37.0-52.0%;长角血蜱ITS-1、ITS-2的种内与种间差异分别为0-2.0%,0-2.2%和35.1-55.2%,37.0%-52.0%。暗示,两种血蜱的ITS rDNA序列种内较为保守,种间差异较大,可作为蜱类分类鉴定的遗传标记。褐黄血蜱、长角血蜱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全长分别为14689 bp,14693 bp;都包含37个基因,即13个蛋白编码基因,22tRNA基因,2个rRNA基因。在13个蛋白编码基因中,nad5基因长度最长(褐黄血蜱为1656 bp,长角血蜱为1658bp);atp8基因长度最短(褐黄血蜱为162 bp,长角血蜱为154 bp);ML分析显示,褐黄血蜱与长角血蜱处于同一分枝上,与形态学的分类结果一致。对褐黄血蜱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cox1)、NADH脱氧酶亚基I(nad1)、NADH脱氧酶亚基4(nad4)和长角血蜱的cox1、核糖体大亚基(16S)、NADH脱氧酶亚基5(nad5)的遗传变异分析结果显示,褐黄血蜱(cox1、nad1、nad4)的种内与种间差异分别为0-0.4%、0-0.4%、0-0.3%,和2.5-14.3%,13.6-24.8%,14.8-19%;长角血蜱(cox1、16S、nad5)的种内与种间差异分别为0-2.84%、0-3.0%、0-6.7%和13.8-15.34%,14.73-15.66%,13.3-18.11%。ML分析结果显示,两省的褐黄血蜱没有出现地区分化,而三省的长角血蜱已出现地区分化。
其他文献
航空发动机叶尖间隙控制是改善发动机气动性能、提高发动机效率的非常重要的环节。叶片在高速旋转过程中,由于叶片的热膨胀性能与发动机机体的热膨胀性能不一致,可能会造成叶
目的 本研究探讨肾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ucinous tubluar and spindle cell carcinoma,MTSCC)的诊断、临床表现及预后以其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收集了 14例经术后病
目的:通过建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模型,研究橄榄油脂肪乳(OOLE)对SAP大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以期为临床肠外营养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方法:所有大鼠均行单侧颈外静脉
目的:观察前列1号联合超声电导前列腺治疗仪治疗Ⅲ型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次研究选取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门诊2019年02月至2019年1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
IgA肾病(IgAN)是全球最常见的肾小球肾炎,是终末期肾病(ESRD)的重要病因。对IgAN生物标志物进行探索研究用于预测疾病活动和进展是必要的。目前,血清补体C4在临床中有着广泛
本论文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论述了Hirtellanine A动物体内的初步药效研究,第二部分论述了烯烃的双键异构化反应的方法学研究。第一部分:Hirtellanine A动物体内初步药效
抗体是与各类疾病密切相关的一类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在诊断监测疾病、评价疫苗疗效、发展抗体药物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因此,抗体检测在基础生物科学研究和临床诊断应用等方面
目的:白细胞介素35(Interleukin-35,IL-35)是新发现的IL-12(Interleukin-12)家族成员,由EBI3和P35组成的异源二聚体。IL-35在肝癌、胰腺癌等多种肿瘤中高表达并参与肿瘤的发
在过去,绝大多数的骨移植材料的设计和评价都遵循着类似的研究思路:首先研究骨移植材料在体外对成骨细胞的成骨分化作用,然后将其移植至体内进行成骨评估,最后进入临床试验。
中性粒细胞(又称多形核白细胞)是机体天然免疫的第一道防线,在免疫防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局部发生病源体感染时,它们可以迅速穿过血管内皮细胞到达炎症部位,并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