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工商业及高科技的发展,为人们寻求、选择和实现生活中的价值提供了越来越多的领域和可能性,但同时却使人们的生命安顿越来越困难。21世纪,人们在种种科技及社会经济制度的运作中提升着生活的品质与便利,也的确使许多人实现了心中的理想和人生价值的追求。但是,物质生活的提升并未为人们带来心灵的充实,现代人在社会崇高理念的达到,人之生命终极价值的实现,人之生存终极意义的获取等方面却越来越困难了,以至深感心灵浪迹天涯,精神无所依托,生命无处安顿等等,由此也引发出现代人的孤独,焦虑,空虚和无意义感等人生深层次问题。近几年,针对人类生态环境恶化,青少年自杀、他杀现象的严重事实提出的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生命教育在全国很多地方开展,其中包括由国内多家出版社联合发起,一批生命教育研究与实践领域卓有建树的专家和教师一同参与编制的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二年级的生命教育教材也即将出版。同时,生命教育的领域在无限扩展,有关学者对如何在高校推动和展开生命教育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例如,明确大学生命教育的宗旨和内容,有效利用思想品德修养、心理健康或相关选修课程来确保实施等。然而,笔者通过对身边大学生自杀事件的了解和生命观问卷的调查发现,那些选择自杀的人和持有悲观厌世态度的人时常面临着一个严重的两难选择:是生命的存在与延续重要,还是生活质量与生存状态重要?死亡乃是人间最大的痛苦和最大的畏惧。在某种情况下,一些人认为人生不合意的状态比之死亡的恐惧与痛苦更令人难以忍受,所以他们采取自我了断的方式来结束生命,或者以消极,回避甚至堕落的方式面对生活。不幸的是,作如此之思与如此之行者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了……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无论是大学生自杀的残酷事实还是问卷所得出高校生普遍存在生活无意义感,人生无价值感的结论都与社会整体生存状态的异化紧密相联。因此,近现代教育中的生命问题不应该独立于生存论之外,从生命存在的本体论来思考,把握个我化生活与普遍化生命的张力,从关切生命活动的现实性和生存活动的意义性来解决大学生生死问题的疑惑,来唤醒他们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生存信念才是高校教育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