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过去单纯依靠劳动力、资本等传统要素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维继,通过创新驱动实现要素投入向结构效率转变,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简称“TFP”)将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由之路。创新人才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在推动地区技术研发、加强技术吸收和提高技术成果转化能力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最持久的动力来源。以往研究主要探讨了创新人才集聚的影响因素以及创新人才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尚未深入考察区域创新人才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空间分异特征,更未系统剖析创新人才集聚的结构及其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与路径机制。科学地探究上述问题对于更好地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区域创新人才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本文聚焦于“区域创新人才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这一核心问题,在系统阐释区域创新人才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影响的理论机制基础上,选取2005-2017年中国285个地级市、30个省(市、区)数据为研究样本,探究了其时空特征、影响效应及其传导路径机制的经验证据。主要创新点与研究结论如下:
(1)构建了区域创新人才集聚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理论分析框架。
本文在对创新人才、创新人才集聚概念界定的基础上,系统阐释了创新人才集聚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理论机制,指出区域创新人才集聚是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动力来源,地区市场化水平与政府研发支持是促进创新人才集聚效应发挥的重要保障,自主研发、技术模仿及技术引进是创新人才集聚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实现路径,即从动力来源、保障机制与实现路径为二者关系的探究构建了一个全新的理论分析框架,以为后文研究开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框架指导。
(2)明晰了区域创新人才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时空特征与演化规律。
采用区位熵指数、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测度了2005-2017年中国不同区域尺度创新人才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现状。结果表明,目前中国创新人才空间集聚不均衡特征明显,东部和其他部分经济发达省市创新人才集聚水平偏高,高集聚水平城市空间上呈“点状”分布;且邻域创新人才集聚水平对本地创新人才集聚的趋同演化影响显著,在不同邻域背景下,创新人才集聚的趋同演化规律不同;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现波动增长趋势,东部地区增速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增长核心区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等城市群,并表现出以局域中心城市为主的多中心辐射范围扩大趋势。
(3)揭示了区域异质性视角下创新人才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效应,并探究了不同地区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发挥调节作用的适度区间。
通过构建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及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研究表明,区域创新人才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存在“倒U”型关系,但目前大多数地区处于“倒U”型曲线左半边,即处于集聚效应占主导阶段,且空间溢出效应明显;不同地理区位、行政等级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异质性特征明显:省会城市及一、二线城市等具有优势特征的城市尚未出现拐点,创新人才集聚能有效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非省会城市、三线及以下城市等二者呈“倒U”型关系,而西部地区城市创新人才集聚效应仍未显现;进一步采用面板门槛模型研究表明,地区市场化水平高于0.8201时,创新人才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促进效应明显增强;政府研发支持超过0.0105时,能有效增强创新人才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
(4)揭示了主体异质性视角下创新人才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效应,并探究了区域内各主体间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发挥调节作用的适度区间。
通过构建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及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研究表明,企业、研究机构与高校创新人才集聚均有利于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且企业创新人才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贡献度最高;企业和高校创新人才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明显空间溢出效应,而研究机构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明显。进一步采用面板门槛模型研究表明,地区市场化水平高于0.8208时,企业、研究机构与高校创新人才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促进效应明显;而政府研发支持的合理区间能有效强化高校、研究机构创新人才集聚效应发挥,企业尚未达到政府研发支持的门槛区间。
(5)剖析了区域创新人才集聚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技术进步路径机制。
通过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实证研究表明:整体上,区域创新人才集聚可通过增强地区自主研发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创新人才集聚可提升地区技术模仿能力,但技术模仿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而技术引进路径在统计上不显著。考虑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创新人才集聚可通过增强自主研发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而技术模仿和技术引进路径在统计上不显著;中西部地区创新人才集聚可通过增强自主研发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但技术模仿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技术引进路径在统计上不显著。考虑创新主体异质性,企业、研究机构与高校创新人才集聚均能通过增强自主研发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企业与高校创新人才集聚促进了技术模仿,但技术模仿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研究机构技术模仿路径在统计上不显著;三者的技术引进路径均在统计上不显著。
本文研究结论有如下现实意义:有利于各地区结合自身经济发展等制定相关的引才、育才政策,引导各地区创新人才合理集聚;有利于优化区域内企业、研究机构及高校创新人才集聚结构,增强产学研合作和资源共享,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有利于各地区充分发挥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对创新人才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提升要素配置效率;有利于强化创新人才集聚与技术进步路径相适配,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文聚焦于“区域创新人才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这一核心问题,在系统阐释区域创新人才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影响的理论机制基础上,选取2005-2017年中国285个地级市、30个省(市、区)数据为研究样本,探究了其时空特征、影响效应及其传导路径机制的经验证据。主要创新点与研究结论如下:
(1)构建了区域创新人才集聚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理论分析框架。
本文在对创新人才、创新人才集聚概念界定的基础上,系统阐释了创新人才集聚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理论机制,指出区域创新人才集聚是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动力来源,地区市场化水平与政府研发支持是促进创新人才集聚效应发挥的重要保障,自主研发、技术模仿及技术引进是创新人才集聚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实现路径,即从动力来源、保障机制与实现路径为二者关系的探究构建了一个全新的理论分析框架,以为后文研究开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框架指导。
(2)明晰了区域创新人才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时空特征与演化规律。
采用区位熵指数、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测度了2005-2017年中国不同区域尺度创新人才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现状。结果表明,目前中国创新人才空间集聚不均衡特征明显,东部和其他部分经济发达省市创新人才集聚水平偏高,高集聚水平城市空间上呈“点状”分布;且邻域创新人才集聚水平对本地创新人才集聚的趋同演化影响显著,在不同邻域背景下,创新人才集聚的趋同演化规律不同;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现波动增长趋势,东部地区增速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增长核心区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等城市群,并表现出以局域中心城市为主的多中心辐射范围扩大趋势。
(3)揭示了区域异质性视角下创新人才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效应,并探究了不同地区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发挥调节作用的适度区间。
通过构建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及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研究表明,区域创新人才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存在“倒U”型关系,但目前大多数地区处于“倒U”型曲线左半边,即处于集聚效应占主导阶段,且空间溢出效应明显;不同地理区位、行政等级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异质性特征明显:省会城市及一、二线城市等具有优势特征的城市尚未出现拐点,创新人才集聚能有效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非省会城市、三线及以下城市等二者呈“倒U”型关系,而西部地区城市创新人才集聚效应仍未显现;进一步采用面板门槛模型研究表明,地区市场化水平高于0.8201时,创新人才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促进效应明显增强;政府研发支持超过0.0105时,能有效增强创新人才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
(4)揭示了主体异质性视角下创新人才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效应,并探究了区域内各主体间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发挥调节作用的适度区间。
通过构建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及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研究表明,企业、研究机构与高校创新人才集聚均有利于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且企业创新人才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贡献度最高;企业和高校创新人才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明显空间溢出效应,而研究机构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明显。进一步采用面板门槛模型研究表明,地区市场化水平高于0.8208时,企业、研究机构与高校创新人才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促进效应明显;而政府研发支持的合理区间能有效强化高校、研究机构创新人才集聚效应发挥,企业尚未达到政府研发支持的门槛区间。
(5)剖析了区域创新人才集聚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技术进步路径机制。
通过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实证研究表明:整体上,区域创新人才集聚可通过增强地区自主研发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创新人才集聚可提升地区技术模仿能力,但技术模仿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而技术引进路径在统计上不显著。考虑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创新人才集聚可通过增强自主研发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而技术模仿和技术引进路径在统计上不显著;中西部地区创新人才集聚可通过增强自主研发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但技术模仿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技术引进路径在统计上不显著。考虑创新主体异质性,企业、研究机构与高校创新人才集聚均能通过增强自主研发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企业与高校创新人才集聚促进了技术模仿,但技术模仿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研究机构技术模仿路径在统计上不显著;三者的技术引进路径均在统计上不显著。
本文研究结论有如下现实意义:有利于各地区结合自身经济发展等制定相关的引才、育才政策,引导各地区创新人才合理集聚;有利于优化区域内企业、研究机构及高校创新人才集聚结构,增强产学研合作和资源共享,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有利于各地区充分发挥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对创新人才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提升要素配置效率;有利于强化创新人才集聚与技术进步路径相适配,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