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鹅瘟是由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感染引起的雏鹅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自1956年首次报道以来,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流行,给养鹅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虽然疫苗免疫比较普遍,但其仍然在许多疫区发生,除了疫苗质量不佳、饲养管理不当、免疫程序不科学、野毒毒力变异等因素外,也与缺乏快速准确、敏感特异的抗体检测方法,以致无法科学评价疫苗的免疫效果和及时调整免疫程序有重要关系。 本文从疑似小鹅瘟病料中分离到6株病毒,经琼脂扩散试验、特异性PCR确定为GPV,并对其进行了基因克隆和测序分析。序列分析发现,6株分离株基因组全长(不含ITR)均为4168 bp,与标准株B株的核苷酸相似性在97.0%-98.6%之间。其中NS基因与参考株PT株(番鸭源GPV)的相似性较低,在80.9%-83.4%之间,与其它参考株的相似性都在93.7%-99.7%之间。VP基因与参考株PT、DY(番鸭源GPV)、FM(番鸭细小病毒)株的相似性较低,其中与FM的相似性均低于81.4%,与其他参考毒株的相似性都在93.1%-98.9%之间;潜在糖基化位点分析发现,分离株的NS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中含有4个潜在糖基化位点,与B株的糖基化位点相同。VP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中,分离株GQY10-2、GQY10-3和DB3的糖基化位点与B株相同,而分离株GQY10-1、H和GSS10与B株相比缺少1个糖基化位点NRT;对序列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分离株GQY10-1、GQY10-2、GSS10和H符合强毒分子特征,即在VP3基因的797位、1141位、1144位、1169位和1189位的核苷酸分别为G、A、G、C、T,而DB3和GQY10-3株VP3基因的相应位置分别为G、G、A、A、A,既不符合强毒分子特征也不符合弱毒分子特征;VP3基因遗传进化关系显示,分离株DB3、GQY10-3与B株、VG32/1株处于同一亚分支,而GQY10-1、GQY10-2、H和GSS10株单独成一分支,亲缘关系最近。 本研究还成功构建了GPV VP3蛋白的原核表达质粒pET-32a-VP3,转化表达菌BL21(DE3)pLysS后经IPTG诱导,获得了72 kDa左右的融合蛋白,可溶性分析发现该蛋白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于菌体中。对表达条件优化的结果显示,IPTG的最佳诱导浓度为0.4 mmol/L,最佳诱导时间为5 h。按照包涵体纯化方法,将包涵体经过变性及复性处理后成功获得了可溶性的VP3蛋白。Western blot表明该蛋白能够与兔抗GPV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具有良好的反应性,可以作为诊断抗原使用。 利用VP3复性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建立了鹅细小病毒抗体检测的间接ELISA方法。通过方阵滴定确定抗原包被的最佳稀释倍数为1:320,此时VP3抗原包被量为0.94μg/孔,待检血清最佳稀释倍数为1:40;该法的检测临界值为0.39,可疑区间为0.33-0.39,阳性和阴性变异系数均小于10%;不与鸭瘟(DVE)、鹅副黏病毒、H5及H9亚型流感病毒等阳性血清发生交叉反应,能检测到1:1280稀释的GPV阳性血清,显示了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与琼脂扩散试验的符合率为76%;初步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可用于雏鹅免疫后抗体消长规律的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