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流,入海水沙通量巨大,其沉积物更是长江水下三角洲以及浙闽泥质区的主要物源,并对该地区的沉积动力和生态环境有重要的影响。然而,自2003年三峡大坝截流以来,长江入海沉积物的特性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入海输沙量锐减;其次,入海泥沙的不同组分来源也发生了变化。这一系列变化必然对长江水下三角洲附近海域的沉积动力环境造成深远影响。为了研究流域变化背景下的长江水下三角洲沉积动力变化,本文以长江口、杭州湾以及邻近海区作为研究区。为跟踪、指示细颗粒沉积物在研究区的再悬浮及输运,本文采用易于为细颗粒沉积物吸附的210Pb作为示踪物,通过其分布特征变化来指示沉积动力环境变化。本文在长江流域、水下三角洲及其邻近海域共采集了 87个表层样品以及22个柱状样品,并在长江干流的7个代表性站位采集悬沙,并分别对上述样品进行了粒度和210Pb活度分析。同时为了进行时间变化上的对比,本文还收集了前人论文中2003年前研究区内表层沉积物以及柱状沉积物210Pb分布特征的数据,以比较2003年之前和之后210Pb活度的空间分布以及垂向分布特征变化。长江流域悬移质沉积物的210Pb活度值从上游到下游呈现下降的趋势。而长江作为研究区的210Pb的重要来源,由于三峡大坝拦截效应导致的210Pb入海通量的锐减对研究区210Pb的分布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对比2003年前后表层沉积物210Pb活度分布特征可以发现:2003年前表层沉积物的210Pb活度空间分布呈现出从长江口向外辐射增加的趋势,其210Pb活度平均值约为15 dpm/g左右;而2003年后的表层沉积物的210Pb活度分布则呈现均一化的趋势,其210Pb活度平均值为1.9 dpm/g,减少了约87.3%。另外,2003年前的柱状沉积物中的210Pb活度垂向分布呈现较理想的衰变曲线,而2003年后相同站位柱状沉积物中的210Pb活度垂向分布则上下均一,接近达到本底值。上述变化说明,在2003年之前研究区沉积环境稳定,沉积作用明显;而在2003年之后,研究区的沉积环境产生剧变,沉积作用减弱,动力混合清除作用增强。通过对比2003年前后的相同站位柱状沉积物中的210Pb活度垂向分布特征的变化还可发现,在三峡大坝截流后的十几年里(210Pb半衰期为22.3年),柱状沉积物210Pb过剩活度蕴积量整体降低了近一个数量级。同时在不同站位分别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混合作用增强,整体衰减曲线也呈现了程度不同的均一化。这说明,在最近十几年来,长江水下三角洲的动力混合作用不断加剧,以至于在2003年前尚可用来进行沉积年代确定的较为理想的衰减曲线,在2003年后已经被混合作用均一化,以至于无法定年。由此可见,长江流域入海输沙锐减,对研究区的沉积动力环境变化产生巨大影响,使得沉积作用减弱,动力混合作用增强,进而引发长江水下三角洲泥质区的沉积动力格局变化。另外,由于日趋剧烈的混合作用,使得柱状沉积物中210Pb的垂向分布曲线形态发生了均一化、混合层加深等变化,对基于理想模式下的210Pb沉积速率计算以及年代确定工作的准确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势必对今后的沉积记录的定年和解译带来巨大挑战。